新出行情报局|聊一聊比亚迪与丰田合作首款车型“bZ SDN”
新出行原创 · 文章

当年比亚迪靠着模仿丰田花冠的“套路”, 摸索出一条颇具特色的发展之路,不过这也不是长久之计。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初起,比亚迪率先踏入了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当中。经过 10 余年的新能源技术积累,比亚迪凭借着过硬的实力以及节节攀升的车型销量,妥妥成为了国内新能源“一哥”,让各大车企“羡慕不已”。

而比亚迪当年模仿的对象,丰田也找上门来了,想着和比亚迪一起造车。

一、丰田为何找到比亚迪?

原本按照丰田早期的设想,混合动力汽车会率先开启汽车工业的能源变革,然后燃料形式直接过渡到氢燃料电池上。然而,对于这场汽车的能源变革,丰田只猜到了开头,却没有猜中结尾。

显然,目前的汽车能源变革却出现了两条与丰田技术布局截然不同的岔路,这两条岔路分别是插电式混动和纯电动。

遗憾的是,忙于研发非插电式混动以及氢燃料电池技术的丰田,此时在插电式混动和纯电动领域几乎毫无“建树”。并且丰田的非插混式混动车型被定义为节能车,因此在国内根本无法获得国家补贴以及新能源牌照。

对于丰田而言,如今想要掉转过头,从零开始研究纯电技术,已然为时已晚。尽管丰田 CEO 丰田章男直到目前依然不认可纯电动这一技术路线,但是为了生存问题,不得不面对现实。 

放眼望去,已经失去先手的丰田,唯有寻求合作,而比亚迪就是丰田所看中的合作对象。

对于丰田为什么选择比亚迪,我个人认为大概有以下两个主要原因:

  • 一:中国市场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丰田也想在里面分一杯羹,而通过合资或合作方式是众多尝试中的其中一步。 
  • 二:比亚迪拥有整套的核心三电技术,通过合作能够使丰田大大缩短纯电车型的推出节奏,并且能够大幅度降低研发生产成本。

比亚迪出色的三电系统性价比让丰田找到了合作的曙光,而比亚迪也急需“走出去”的机会。

2020 年 3 月 25 日,丰田与比亚迪合资的纯电动车研发公司——比亚迪丰田电动车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双方认为合作是“对等合作”,这不仅体现在技术和品牌上,即更多使用比亚迪的技术,产品使用丰田品牌。

相对的,丰田获得了比亚迪的纯电动汽车核心技术,以更低的成本研发纯电车型,并且获得纯电动汽车的制造经验和新能源汽车积分;而比亚迪则会获得整体资源的突破以及向外扩展的影响力。

不过,无疑这和此前比亚迪、奔驰合作的品牌腾势很相似,耐人寻味。

二、 “混血宝宝” —— “bZ SDN”? 

2021 年 12 月份,丰田举办了一场线上发表会,宣告其品牌针对全球的电动车战略,并一次展示了多达 15 款的电动汽车;包括轿车、小型跨界 SUV、中型 SUV、大型 SUV 等车型。

那时就有消息称,15 款车型中的 bZ SDN 概念车将会是丰田与比亚迪合作打造的首款纯电动汽车,不过官方并没有公布。

紧接着,在 2022 年 2 月份的一则一汽丰田天津工厂报道中,也透露了该车的一些信息:一汽丰田天津工厂将会于 2022 年 12 月底计划完成三款新车排产,其中就包括一汽丰田 bZ4X、一汽丰田GRANVIA 以及丰田与比亚迪合作的首款纯电动车型(内部代号 EV7)。

也就是说双方合作的首款纯电车型将会由一汽丰田代工,会今年 12 月底在一汽丰田天津工厂进行投产。

那有什么证据实锤出 bZ SDN 就是双方合作的首款车型呢?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信息也露出了水面。在近段时间,比亚迪深圳总部附近也出现了疑似 bZ SDN 量产版的测试车。

通过伪装测试车的轮廓能看出,它与丰田 bZ SDN 概念车的设计元素非常接近,尤其是前大灯和窗线的造型和概念版 bZ SDN 一脉相承。

在车身侧面,也是采用了短前后悬的设计,整车姿态与此前的比亚迪海豹也非常的相似,而动感的多段式腰线,窗线等细节又与丰田此前概念车如出一辙。

通过测试车的信息表单来看,该车的车身尺寸长宽高为 4725/1835/1475 mm,轴距 2880mm。而海豹车身尺寸为 4800/1875/1460mm ,轴距 2920mm。各方面都比海豹略小一点,但车身比例上两款车型非常的接近。

同时,测试车辆的车架号开头前缀也是 BYD ,bZ SDN 使用比亚迪 e 平台 3.0 大概率也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尾部方面,可以看到新车同样采用了贯穿式尾灯设计,并且整个尾灯的造型与 bZ4X 相类似,均采用了分叉式设计。

bZ SDN 的内饰也在这辆伪装车上首次曝光,其风格和丰田 bZ4X 非常相似。大幅前伸的细长液晶仪表盘、旋钮式换挡都保留下来了,而方向盘上也隐约可见被遮挡的丰田标志。

不同的是,bZ4X 上的异型设计和环抱感的仪表设计似乎没有被保留,横向中控屏在 bZ SDN 上也变成了竖向样式。

与此同时,在今年 6 月份, bZ SDN 的专利图也登陆上了中国专利公告公示目录。

从此次专利图也更清晰看出,新车的造型很大程度上还原了 bZ SDN 概念车的设计,这也是丰田 bZ 系列的最新家族化设计语言,与此前丰田 bZ4X 的外观设计相似。

动力方面,目前关于新车的消息依旧有限,不过从此前曝光的测试车信息表单来看,测试车的整车总质量为 2215kg,轮胎尺寸 225/50 R18,与此前比亚迪海豹标准续航后驱版车型的申报目录信息相似。

并且在电机型号方面,新车也搭载了比亚迪的 TZ200 系列电机,不过具体型号暂未清楚。

所以,我个人预测新车也将会提供单电机与双电机版本车型,单电机或将会匹配与海豹标准续航后驱版相同的 150kW 的电机系统。电池方面,大概率也会搭载上刀片电池,续航或将在 500~600km 左右。 

三、价格预测以及市场前景

对于丰田与比亚迪合作打造的首款车型 bZ SDN,此前也有报道传出,该车的售价将会在 20 万以内,对于这个价格到底合不合理呢?那就让我们来捋一捋。

到目前为止,丰田已经发布了首款纯电车型——bZ4X,并且开启了预售,预售价格为 22-30 万元。

对于丰田来说,虽然拥有电驱系统的自研能力,不过在电池、电芯方面却没有自研自产的能力,只能通过供应商的外购解决。也就是说,丰田的研发生产成本并没有降到最低。

而对于丰田和比亚迪双方合作打造的 bZ SDN 来说,拥有了比亚迪整体三电系统的配套加持,最大头的电池供应也解决了,无疑是将研发生产的成本控制在最低水平。同时,按照丰田的“尿性”,新车配置方面相比 bZ4X 预计不会有太大的提升。

所以,bZ SDN 的售价很可能会在 bZ4X 之下,加上 SUV 普遍的溢价效应,我个人预计 bZ SDN 的售价在 20 万以内是合理的。

不过今年的 15-25 万元价格区间的纯电轿车市场,可谓是厮杀最血腥的细分市场。下有广汽埃安 AION S Plus、比亚迪秦 PLUS EV、小鹏 P5 等等,上有新生代电轿四小龙。

如果还是按照 bZ4X 的“配置打法”,相比上述竞品,我认为可能会被打的措手不及。

至于新车的发布时间,根据此前规划,新车将会在 12 月底计划完成排产,也就是说在下半年很大可能会进行亮相发布。

编辑总结:

从比亚迪丰田这个合资品牌上来看,比亚迪一举扭转了此前合资汽车品牌需要依赖外资方的技术才能生存的情况, 以深厚的纯电动汽车技术底蕴改变了中国的合资汽车品牌模式。

从比亚迪丰田的首款新车上来看,对纯电动汽车技术路线并不感冒的丰田显然是再度当了一次甩手掌柜。不过挂上丰田“牛头”标的比亚迪丰田车本身就是丰田对于比亚迪技术的认可。

至于这款车型到底是惊喜,还是像以前比亚迪和奔驰合资的腾势,就敬请期待一下吧!

【以上所有信息均为预测,具体请以官方为准】

写评论
积分赞赏
点赞
评论区
  • 收藏
  • 举报
回到顶部
  • 全部评论21 条
  • 只看作者
  • 最热
  • 最新
  • 最早

比亚迪看来已经摸好了技术合作(输出)这条路,从之前和奔驰的合作中吸取了教训

比亚迪跟奔驰的合作其实一开始就不对等,因为奔驰太强势,比亚迪当时虽然有技术,但是市场话语权太低,所以奔驰折腾了几年觉得没意义了,然后比亚迪拿回来(现在比亚迪占比90%)后推出的D9预订已经超过3万台,虽然不是正式订单,但是也需要5000的订金,3万台已经是腾势自诞生以来最大的订单量

回复 令狐黑胖打错,是奔驰…

回复 等海豹ing3而且平台都是吉利的,感觉这哥们是张嘴就喷啊,捧比亚迪顺便踩下吉利

回复 令狐黑胖吉利本身新能源就不强,就是想借助宝马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平台什么的都是宝马的,跟比亚迪丰田的合作完全两回事

回复 等海豹ing3一本正经胡说八道,smart是吉利浩瀚平台

我不知道BYD还有没有更多的后发技术储备,能拉开多长时间的优势,这个是值得思考的。 另外,目前通过“合资车”的方式走出去,需要建立新的品牌,用别人的品牌永远都是短暂的利润。也不排除BYD这里有自己的策略。 最后谨记在心,多难的路都要自己走出来,才是自己的路。

比亚迪自己有比亚迪,腾势,星空?三个涵盖10-100万价格区间的自有品牌(很多人没注意到比亚迪现在已经没有10万以下产品,而是起售价接近13万,整体品牌均价早已超越大众很多),最重要的是今年以来比亚迪的销量多次占全品牌第一,已经连续4个月上险量全品牌第一,所以比亚迪跟丰田的合作对于比亚迪来说并没有那么急迫,这个合作更多的是借助丰田向世人宣誓中国电动汽车的技术崛起,打破了世界汽车强国技术壁垒,同时也说明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崛起,这个可不单是几个车企挣钱的事,汽车设计到的产业非常广,丰田,本田,日产等几个车企形成的供应链产业占据整个日本的60%,提供了多少高薪岗位,所以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同样会带动我国的产业升级

3.0发布之日,就是5.0立项之时,4.0目前还在路上,企业在这些方面肯定有通盘考虑的

看编号这是前驱平台,轴载荷明显前移(1010kg:830kg)。参考轮距轴距估计是tnga-e的衍生平台,估计丰田和比亚迪在整车平台方面做过一些交叉授权。除了底盘的三电估计大部分用e平台3的成熟零件。比如150kw八合一电机,刀片电池,热泵等等。你别说,这个20万左右在国外有市场。说白了比亚迪下水和丰田合作是要打出去,类似于宝马和丰田合作打入了保守的日系jdm市场。

比亚迪和丰田的合资公司,仅限中国市场,目前不会推向国外。

我表达我的观点:首先比亚迪和丰田这个合作模式属于框架合作的模式,并不是丰田采购三电造车,而是从设计研发阶段两家都融合在一起。技术开放、平台共享,是比亚迪2019年提出的,合作不仅限于中国品牌,还有海外一些品牌,后面会陆续公布。这种新的合作模式带来的是技术最大化应用,从而摊分技术平台的成本,最终迪厂将技术成本摊分后,推出更具性价比的车型给自己的产品。这一套技术没有排他性,也没有技术黑盒子,完全是开放的。从而迪厂可以在后续的量产维度,获得更多硬件制造经验,加速所期望的科技效率量产。最后,丰田的品牌效应,会带动迪厂技术向海外车企渗透。

比亚迪YYDS,001也很强

氢燃料中美不带日本玩,空有技术没市场也是没法持续发展

贴牌丰田,丰田是不行了吗

决定合作的当时还有双积分的因素,但现在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已经让双积分失去了意义(或许丰田除外)。丰田标的新能源国内卖不好是注定的,国外没那么卷,胃口也不像国内被新势力宠的那么挑,还是趁早考虑出口吧。

时代变化太快

不知道比亚迪自己会不会用这一套换皮造一个姊妹车型,定位比海豹低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