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揽特斯拉创始人,从重庆出发的硅谷造车新势力
话题文章
继前途未卜的乐视法拉第未来(Faraday Future)之后,在美国,有了第二家中国投资的汽车企业—— SF MOTORS。

一周以来 SF MOTORS 风靡中外媒体,源起 3 月 29 日,SF MOTORS 在硅谷发布了两款电动 SUV。

外媒报道这场在加州圣克拉拉(Santa Clara)举行的发布会用的描述是 Chinese-Funded SF Motors,那么 SF 的 Fund 从哪里来?

这几天各家媒体都把 SF 扒了个底朝天。即便 SF 的宣传稿官网上啥都没提,但是大家都心知肚明了。

简单来说,SF MOTORS 于 2016 年 1 月在美国硅谷注册,主要创始投资者是中国的重庆小康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SOKON),定位打造高端电动汽车。

如果对小康股份不熟,那么王宝强曾代言的东风小康,你也许有所耳闻。东风小康微面以及东风风光 SUV,便是小康股份旗下与东风合资的品牌。

恕我平日对咱们本土品牌关心不够,第一时间看到 SF 还真的瞬间想到了顺风。            

SF 看似横空出世,不过根据过往信息,可以看出这是重庆小康股份用心经营多年的一个成果。

这个成果,着实让中国车企在美国又火了一把。


提前十五年布局的远见

SF 没有啥可追溯的历史,毕竟是一个才成立的全新的公司。不过它最大的投资者小康股份却有很多故事。

小康股份的前身是 2002 年成立的重庆渝安集团,制造销售摩托车,2003 年,和东风汽车公司成立东风渝安车辆公司,生产东风小康系列车型,用一年时间就在微型面包车市场取得了不错的地位。

耐人寻味的是,同样在 2003 年,重庆渝安还成立了全资子公司重庆瑞驰汽车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纯电动商用汽车。主要产品主要面向 B 端,如厢式运输车、警务、救护、邮政等商用车辆。目前在新能源商用物流方面占有一席之地。

所以在 15 年前,小康在进军汽车业的同时,就开始布局电动汽车。在那个电动汽车几乎完全不被接受的年代,小康选择在商用车领域开始蓝图的勾画。

在电动车热火朝天的今天来看,着实有远见,不得不佩服。

在和东风合资生产汽车之后,紧接着,在 2004 年,重庆渝安成立了小康动力,生产汽车发动机。

这是把燃油车的心脏攥在自己手里。

2007 年,业务整合化,成立小康集团。2014 年,开始生产东风风光系列,进入中国的汽车蓝海 SUV 市场。2016 年,小康股份上市。

2017 年,众多企业为发改委颁发的纯电动乘用车生产牌照争的头破血流,最后有 15 家企业胜出,其中一家,名叫重庆金康,是小康股份的全资子公司。

然后,在今年,在大洋彼岸的硅谷,抛出了 SF,从低价燃油车华丽转身朝高端电动车进发。

一路走来,小康股份可谓是眼观大局,步步精心。

买买买——华丽转身第一步

当然,从低价燃油车到高端电动车的转身可没那么容易,小康经营这个转身,也是煞费苦心。

2016 年,在小康股份成立重庆金康之时,就在寻求如何迈进高端电动车的行列了。

首先,选个好地方,彻底打造新形象。美国加州硅谷,开放,先进,包容,创业之地独一无二的选择。在国内成立金康之时,小康同时也投资 3000 万美元在硅谷成立了 SF。

其次,正如小康在造燃油车的时候要把燃油车的心脏发动机攥在自己手里一样,造电动车,同样要把电动车的心脏电池攥在自己手里。

所以,小康为了华丽转身的第一个决定,寻求收购电池企业。时间不等人,能收购到不错的,等于坐上了火箭,而自行研发,那是坐绿皮火车,还有随时停下的风险。

凡是做高端电动车的,瞄准的竞争对手只有一个,特斯拉。在 2016 年注册成立 SF 之后,小康看上的第一个目标,便是将锂电子电池技术授权给第一代特斯拉 Roadster 跑车的加州工程公司 AC Propulsion。不过,这个收购提案并未通过。

虽然收购受挫,但是小康在人才储备上有了进展——2016 年 9 月,小康股份聘任马丁·埃伯哈德(Martin Eberhard)担任公司战略顾问。马丁·埃伯哈德为特斯拉联合创始人之一,自己创立了电动汽车电池系统研发设计公司 InEVit。在担任顾问一年后,马丁·埃伯哈德说服小康收购了自己的公司。这样,小康花费 3300 万美元,如愿以偿把电动车的心脏收入囊中,同时也收编了马丁·埃伯哈德和他的团队。

在收购电池研发公司之前,小康在 2017 年 9 月,花费 1.1 亿美元收购了位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米沙沃卡 AMG 民用车工厂,完成了 SF 工厂的布局。AMG 之前是生产民民用悍马 H2 车型和奔驰 R 系列车型的工厂。

就这样,通过买买买,SF 在小康股份的打造下,顺利登上了硅谷新造车势力的舞台。

大概很多人会有疑惑,这样大手笔的买买买,小康股份有这么雄厚的资金么?

富一代和富二代

小康股份是由家族控股的。这位家族家长便是小康股份董事长兼总裁张兴海。

2016 年,由张氏家族控股的小康股份在中国 A 股上市,2017 年,张兴海家族的财富在突破了一百亿元,达到了 149.54 亿元,成为重庆财富榜上第四位。

▲ 小康股份董事长兼总裁张兴海

1986 年,年仅 24 岁的张兴海拿出了全部 8000 元积蓄,在重庆郊区巴县创建了凤凰电器弹簧厂,为长安微车生产座椅弹簧。1996年,他进入了减震器行业,2002 年开始制造和销售摩托车,随后成立了重庆渝安集团,后面的经历,我们在前面已经扒过了。

我想,这位小康股份的掌舵人最高兴的应该不是百亿财富,而是自己的富二代儿子张正萍可以当做接班人。在父亲的支持下,张正萍创立了 SF 这个全新的品牌。

▲ SF MOTORS 的创始人兼 CEO 张正萍

上图这位 89 年出生年仅 29 岁的年轻人,是中国整个汽车行业中目前最年轻的 CEO。SF的发布,算是张正萍在中国汽车行业的“初登场”,据媒体报道,他从学生时代就开始在小康各个车间实习打“暑假工”。如今,将在新造车势力的浪潮中带领 SF 涿鹿群雄。媒体对他的评价是,低调务实,继承了其父亲张兴海在创业时期的企业家精神。

你会订一辆 SF 么?

SF 在发布会上发布了两款 SUV,中型 SF5 和大型 SF7。


两款新车型搭载了能量密度为 160Wh/kg 的电池组,车辆续航里程按照 EPA 标准来说大概有 300 英里(约 482 公里)。动力驱动系统非常灵活,从一个电机到四个电机都可以实现配置,最高能提供超过 1000 马力的动力,0-60 英里加速能够在 3 秒内完成。

根据张正萍的介绍,SF 在德国拥有一个团队,负责内饰的设计和电池包结构的设计。在美国密西根州安娜堡拥有一个研发中心,主要对整车前沿化的研究,以及在美国的碰撞试验。在日本有一个电池研究所,主要针对将来电池的电化学方面的研究。在中国重庆和北京两个地方也有研究中心。

从工厂生产层面,SF 采用了一流的机械设备和机器人,以工业 4.0 的标准来打造生产流程。

从供应商层面,SF 已经和博世,三星等明星汽车供应商达成合作关系。

所有一切,都是按照高端的步调在走。

在研发生产电动车的同时,自动驾驶也没落下。在今年 1 月,SF 正式取得美国加州的自动驾驶测试牌照。

SF 看起来一切都就绪了。SF5 在美国已经开启预定,预计在明年将登陆中国。

你会预定一台么?

也许你在心里嘀咕了,逗我啊,啥都没见着就预定?

不过这年头,预定也就是动动手指头的功夫。订金什么的,反正随时可以退。不过呢,估计 SF 的目的之一也是看看有没有可能积累到骨灰级的粉丝。


彩蛋:为啥要起名 SF,SF 虽然在中国家喻户晓,但那是顺风啊!

答曰:生在加州,用加州的英文缩写命名有啥不可以!

写评论
积分赞赏
点赞
评论区
  • 收藏
  • 举报
  • 加入黑名单
回到顶部
  • 全部评论3 条
  • 只看作者
  • 最热
  • 最新
  • 最早

去年有一次去上海出差的时候,叫了一辆滴滴专车,那个专车司机的气质非常儒雅,是个仪表堂堂的人,这种气质的人在滴滴专车司机里实在不多见,出于好奇我就跟他主动攀谈了起来。 通过聊天,我了解到,他是兰州铁道学院毕业(现在兰州交通大学),1983年考入,这个兰州铁道学院也是王石的母校。 这位司机老哥毕业后分配到了青海的铁路局,1992年从铁道部的体制内辞职下海闯世界,今年快退休了,注册了专车,下班没事跑跑。 他告诉我,他当年大学的同班同学,出了很多当大官的,官最大的现在做到正部级干部了,至于厅局级干部,那更是数不过来,而现在自己就是一个奥迪4S店的售后经理,他感觉这辈子走错路了,不该随便从体制内出来。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前途选择确实是一个玄妙的事情,同时也困扰很多年轻人。 我经常会遇到有人问我“某某行业发展怎么样?某某岗位发展怎么样?”这种问题类似预测股票,经济走势和房价涨跌,叫人很难回答,我能预测行业,我就能预测股票和房价,可能么? 但是这个问题问的人又多,并且我也是那个迷茫的年代过来的,我年轻的时候,也有类似的困惑,想为自己搞清楚究竟,哪个行业最值得投入。 既然如此,我觉得还是要把这个问题做个解答,毕竟所有人最终还是要归属到一个行业的,无论你是打工还是创业,总是有一个行业等着你。 我今天总结了三个关于行业的看法: 1、中国特色的行业选择 2、行业,企业,岗位之间的关系 3、比选行业重要一万倍的是什么 中国特色的行业选择 在中国你要把行业分为体制内和体制外的行业。体制内的行业就是政府,国企,事业单位。体制外的行业就是民营企业,外企。 体制外的好处,我在这里就不赘述了,自由,无限可能的机会。我下面讲讲体制外的风险和体制内的实际利益。 在我看来,从人生幸福指数上讲,体制内的幸福指数感是高于体制外的。这句话只有体会过体制外,企业收入不高,颠沛流离的中年人才能体会,刚毕业的年轻人都认为刺激冒险到处,走走看看的人生,高收入才是人生,才是无悔的人生。 我说是你太年轻,不知道生活的疾苦,只看到了生活光鲜的一面,体制外的颠沛流离,无人问津的人生,他们没有足够的体会。 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越是大城市,五彩斑斓的消费的机会非常多,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商品和服务不断诱惑着你。 这个也导致了北上广深最存不住钱的一般都是月薪1万的白领,而那些被清退的从事“低端”岗位的人,反而每年都能存个5、6万块钱拿回老家,因为他们从来不消费北上广的高级商品和服务。 最后等你们年纪大了,你们就知道稳定,可以hold住的生活,比冒险的生活给人带来的幸福感要强,如果你30多岁了还要到处投简历找工作,那种滋味生不如死。 体制外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达尔文主义,物竞天择,优胜劣汰,那些市场中的企业,我始终觉得这类企业靠不住,要知道企业是有生命周期的,企业的发展也是从小到大,再到被别的东西所淘汰, 尤其是民营企业和外企,都是从蓝海到红海,利润从丰厚慢慢变薄的过程。 当然这个过程中没吃大亏的是老板和领导层,他们上市了股票套现了,他们出名得利了,苦的永远都是基层,企业遇到行业风吹草动就裁员,老板还是老板,无产阶级员工还是员工。 我在知识星球里有专门的论述:体制内的工作虽然老气横秋也不酷,但没有外界说的那么不堪,虽然历史上有过下岗,发不出工资的情况,但是那个是有特殊历史原因的。 现在的体制内的工作,一个是政府,一个是国有企业,国家领导人可是说过要制度自信,理直气壮做大国有企业的,这个已经成为了国家高级领导层面的共识。 关于体制外的风险和体制内的利益我说完了,大家自己三思。 行业,企业,岗位 行业是由企业构成的,企业是由一个个岗位构成的,行业利润决定企业利润,企业利润决定了岗位的收入。 上次有一个小伙伴问我,保险行业发展怎么样?因为他老婆在这个保险行业里。我就反问他:“你的意思,是行业好了,你老婆啥事不做,就能跟着发财了,这个不就是懒汉思维嘛?” 很多人认为行业好了,自己一辈子就衣食无忧,甚至暴富?类似那个问题里,保险行业好了?他老婆就不用跑客户卖保险了?13亿中国人都抢着买保险? 真相是行业好了,说明利润不错,那么只会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冲进来瓜分利润,然后行业的红利一年内消失,变成高度竞争的苦逼行业。没有行业可以让人一直躺着赚钱。 我毕业后这么多年的观察,我总结了一些规律,我发现高薪行业,高薪岗位,基本上都是轻资产行业的,或者高技术垄断的行业,最后就是行业龙头,就这三种类型。 比如我们那个年代的大学生最想去的是投资银行,咨询公司,IT公司,汽车,能源行业。收入低,苦逼的行业经过我自己长时间观察发现是:贸易流通行业,低端制造业,轻工业。这个是我十年前观察出的收入规律。 发展到今天,现在高薪的,我发现还是那些轻资产的公司以及互联网BAT,互联网新媒体,汽车,能源,IT公司。 有人问广告公司也是轻资产,算不算高薪行业,我说不算,因为门槛太低。赚钱的轻资产公司肯定是门槛高的。 还有一个选择行业的规律,就是行业的从业人员多寡,也反应了一个行业的收入水平。如果一个行业里有几百万人上千人在里面吃饭,请相信我,只能说这个行业很重要,但是不能说这个行业是高收入行业,某个行业从业人员人数多了,这里面大部分人的收入不会高,因为可以替换的人非常多,人多的行业肯定都是基础性的平均收入。 所以考虑啥行业有没有发展,跟考虑美国总统上台跟你有没有关系一样,没多大意义。因为有些行业对于国家发展重要,但是对于个人来说未必,宏观和微观永远是两码事。 那么反过来,如果一个行业就几千人,这个行业估计不会差到哪里去,说明这个行业门槛高,或者这个行业才刚刚开始。 其实从长期来看,无论你是轻资产还是重资产行业,如果你最后当不了领导,最终收入不会太高,领导岗位代表的是一种优先分赃的参与权利。 比选行业重要10000倍的是什么? 假如行业真的入错了怎么办?其实,我觉得行业选择错了,没什么大不了的,爬出来就行了,我以前在家电行业这个粪坑不也是浪费了4年的好时光,现在不是也好好的。 人生的幸福,我的感觉来自自律,独立思考能力,控制住自己的欲望,保持对新事物的敏感度和参与度。 比选择行业重要的是一个人独立思考能力,自己纠错,自己拯救自己的能力,自己找方向的能力。 我混到今天我一直在自己做决策,从大学填写志愿,到跳槽,找工作,做生意,都从来都不问别人,都是自己研究琢磨。我也有问人的时候,但是我从来不问人生该怎么选择,我只问具体的技术性的问题。 保持对物欲的控制,管理好自己,培养良好的习惯,我们可以摆脱很多不必要的麻烦,管不止物欲消费的人,大部分人的毅力都很差。 保持年轻的状态不是看什么B站,懂二次元,会打最新的游戏,而是保持对新生的商业模式的敏感,对新技术的敏感,这些才是真正的保持年轻状态的秘诀。 最后送大家一句:什么行业,公司,什么大腿人脉,在我过去的这十几年就没有一个能靠得住的,最终还是得靠自己,靠自己不断的学习,提升自己的思维认知。 90%的人面试不做这3项功课,包括你! 3个秘籍帮你搞定老板,加薪成功 职场萌新的5个学生思维,你躺枪几个? 全国37城平均薪酬7629元,你达标了没? “我最后悔的事,就是来读研”

SF是旧金山的英文缩写,不是加州的英文缩写。旧金山是加州的一个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