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tailStore.author.is_follow?'已关注':'关注'}}
来聊聊这次小米汽车高速事故我的看法: 事故关键时间轴与核心疑点 ”小米汽车: 我们将目前所知并提交给警方的信息,摘要公布如下: 3月29日 22:27:17 NOA激活,车速116km/h 3月29日 22:28:17 轻度分心报警 3月29日 22:36:48 NOA发出脱手预警提示“请手握方向盘” 3月29日 22:44:24 NOA发出风险提示“请注意前方有障碍”,发出减速请求,并开始减速 3月29日 22:44:25 NOA被接管,进入人驾状态,方向盘往左转角22.0625度,制动踏板开度31% 3月29日 22:44:26 方向盘往右转角1.0625度,制动踏板开度38% 3月29日 22:44:26-28之间 车辆与水泥护栏发生碰撞 3月29日 22:44:28 车端Ecall触发 3月29日 22:44:39 车端Ecall接通,确认事故发生,并报警、呼叫120急救服务 3月29日 22:45:06 与车主取得联系,确认非车主驾驶 3月29日 22:47:15 调配120成功 3月29日 约23时许 120抵达现场“ 我认为目前此次事件有以下几个核心疑点 1. 人机权责边界问题 系统在22:28-22:36期间仅触发一次分心报警与脱手预警,是否足以警示驾驶员? 从小米官方发出来的时间轴来看,事故发生前,车辆有触发分心报警、脱手预警,这些是否足以警示驾驶员?这需要小米进一步披露接管前是否出现「持续脱手」或「多次预警未响应」的明确记录。 2. 接管操作合理性 3月29日 22:44:24 NOA发出风险提示“请注意前方有障碍”,发出减速请求,并开始减速 3月29日 22:44:25 NOA被接管,进入人驾状态,方向盘往左转角22.0625度,制动踏板开度31% 3月29日 22:44:26 方向盘往右转角1.0625度,制动踏板开度38% 3月29日 22:44:26-28之间 车辆与水泥护栏发生碰撞 驾驶者在1秒内完成接管并实施转向+制动(制动踏板开度并不大,可以说都没进行紧急制动),所以驾驶员是否存在操作迟滞或误判?这需要结合方向盘转角轨迹与车辆动态模型还原真实场景。 3. 碰撞能量与安全设计 以97km/h撞击刚性障碍物(动能约为64km/h碰撞测试的2.3倍),这是否已远超常规安全设计阈值。 公告中提到“车辆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碰撞前系统最后可以确认的时速约为97km/h”,这个时速撞上不可形变的水泥桩且瞬间时速减为0,碰撞能量非常大。 在碰撞测试中,碰撞测试时速普遍集中在50-64公里/小时,具体取决于测试类型(如正面、侧面、偏置等)和地区标准,而时速97km/h碰撞,按照碰撞测试64km/h计算,此次碰撞也是碰撞测试动量(KE=½mv²)的2.297倍了。 大家可以看看碰撞测试时车内的场景,再想想2.297倍的能量进行碰撞,车内是有多么惨烈了。 因此,可能需要追问的问题有: - 车门是否触发碰撞自动解锁? - 电池包是否具备碰撞后断电保护机制? - 起火是瞬间爆燃还是渐进式燃烧? - 车内人员未正常逃生,究竟是为何? - NOA在碰撞前3秒的数据(是否识别到水泥护栏?) - 完整的人机交互记录(语音/触觉警示频次与驾驶员反馈) - 碰撞后门锁系统的作动逻辑(是否存在机械结构变形导致的解锁失效?) --- 智能驾驶的认知困境与可能的改进方向 此次事故后暴露的问题值得深思: 1. NOA的宣传导致用户的误解 车企对NOA功能常以"智能驾驶"为名,但用户易将其等同于"自动驾驶"。建议: - 强制要求功能名称标注"辅助"字样(如"NOA辅助驾驶") - 在车机界面增设动态风险提示(如实时显示系统置信度) 2. 权限管理 当前智驾权限绑定账号而非驾驶员,存在"借车滥用"风险。 目前大部分智驾(这里指NOA)的权限开通都有严格的前置条件,例如教学视频+考试,会告诉使用者智驾的能力边界以及注意事项。 但是在开通后,车企通常会有两种做法:一种是权限会跟着车走,并不随账号切换而切换;一种是权限跟着账户走,换不同账户登录后权限会发生变化。 但是以上两种方式依然无法避免车主A已开通智驾权限,但是借车给B开,而此时未退出A账号,因此B能直接用智驾。 所以我认为,智驾的使用权限需要提高: - 强制验证:启用智驾时需人脸识别匹配权限账号,且频率更高(例如停车后均需进行一次鉴权) - 分级模式:主账号可设置"访客模式",限制辅助驾驶功能 3. 驾驶培训的滞后性 当零百加速5秒的电动车普及,但多数驾驶员仍缺乏: - 大扭矩输出时的车身控制能力 - 紧急制动+转向的复合操作训练 - 模拟失控救车科目(参考冰雪路面测试) - 辅助驾驶接管模拟场景考核 现在路上跑的电动车,动不动就是5秒破百,而国内驾校教的还是20年前1.6L自吸那套。欧盟去年已经要求学员在模拟器上体验电动车「一脚电门就甩尾」的特性,我们的科目二还在考倒车入库。 建议至少加个「电门敏感度测试」,别让新手司机开着性能猛兽上路。 --- 最后我想说:技术迭代需要容错空间,但生命容不得试错 此次事故再次印证:智能驾驶的落地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人因工程、制度设计与公众教育的系统工程。 车企在追求功能创新的同时,或许更需要一份"如履薄冰"的敬畏——因为每一个百分比的可靠性提升,都可能改写生死天平上的砝码。 ---
  • 全部评论{{detailStore.commentnum}} 条
  • 只看作者
  • 最热
  • 最新
  • 最早

「待审核」

{{ comment.relativeTime }} 已被赞赏 {{comment.integral}} 积分 回复

暂无相关评论

发表一下个人看法吧
写评论
积分赞赏
点赞
评论区
  • 编辑
  • {{is_favourite ? '已收藏' : '收藏'}}
  • {{is_personal_top ? '取消主页置顶' : '个人主页置顶'}}
  • 举报
  • 加入黑名单
  • 删除
  • 取消置顶
  • 置顶推荐
    • 6小时
    • 12小时
    • 24小时
    • 3天
    • 一周
    • 长期
  • {{digest?'撤销精华':'设为精华'}}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