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tailStore.author.is_follow?'已关注':'关注'}}
刚才看到贺总@贺磊 发的去智己总部的文章,好巧不巧又看到了楼下一辆等红灯的智己LS6,顺手打开新出行智己社区记录下我想说的吧 智己这车我最初关注的时候是从官方报道的时候,阿里+上汽+张江高科联手共同打造,最开是我都不知道张江高科干什么的,查了下才知道,我去,竟然这么厉害啊,啥高精尖行业都有板块而且都占得份额不少,感觉半个上海都是他的哈哈哈哈,这三家随便拿出一家都是行业佼佼者,这简直就是巅峰开局,别的车企开局在小作坊,智己开局已经在罗马了,资金,技术,资源,人脉,都不用伸筷子,只需要张张嘴都喂嘴里了,当时觉得国产新势力智己肯定能站稳一线,尤其是L7推出的时候,设计,配置,都是超前的,激光雷达,or芯片,汽车无线充电,威廉姆斯调教的底盘驾控,随便拿出一点都是行业前列,结果呢,结果就是超前的扑街了,具体啥原因都有无数的新闻和用户反馈,就不详细展开说了 最近看到智己销量逐渐回暖了,想作为用户提几条改进和个人建议: 1.产品定义层面,激进的前卫设计(如半幅方向盘、异形中控屏)虽然第一眼很吸睛,但实际并不好用,不要为了创新和创新,不要设计过度 2.品控管理层面,随便打开一个智己用户论坛和汽车投诉网站,搜索智己永远都是,车机系统频繁黑屏,动力丢失补盲影像卡顿,雷达误报,辅助泊车失灵等品控问题,用户不是小白鼠,这也不是应该会是一辆车存在的问题,这充分的暴露了传统车企转型中软件能力与硬件制造间的协同短板 3.品牌运营层面,高管团队的营销争议(如饿了么外卖发布会,公开嘲讽小米,员工加班当感动点,车内包饺子等)自嗨迷惑式营销直接导致公众对技术实力的信任折损。 1.将技术转化场景化,拥有行业领先的灵蜥数字底盘,不要单纯的宣传参数,要与用户高频场景结合,让用户知道能干什么,怎么用,能够带来哪些便利,一个技术买来到报废都记不起来用不了几次,用户不会为他的附加价值买单,需要的时候操作方便,当需要的时候手忙脚乱还要一层层通过中控打开,那还不如没有这功能,这种场景就应该是最能体现AI的场景了,技术要融于生活,而不是融于价格,智己有很多点宣传,但单单拿出一个又显的美中不足,这是需要思考的 2.产品定义用户共创,用户说了要听,用户建议要听,用户吐槽要听,不要头铁,都知道传统车企转型互联网车企很难,有无数的原因,就不展开细说了,但工程师定义到用户定义的转型不难吧,吸取用户声音,分析用户声音,一步步的,不会做你们不会抄友商吗 3.渠道与服务升级,建议改回直营,现在的模式,售后太乱了,服务质量也参差不齐,卖不好卖,买不好买,售后不好售后,都在扯皮 这场转变是痛苦的但也是涅槃重生的,智己有背景有资源,需以技术普惠平衡定位与销量压力,和用户共情修复口碑,以全球化+场景化开辟新增量,短期聚焦增程车型落地与质量口碑修复,(我说的短期不是战略,是短期的冲刺,千万别出了增程管生不管养,疯狂背刺.....)中长期依托上汽资源构建纯电+增程+智能生态立体竞争力,方能在2025年淘汰赛中站稳头部阵营! 智己的困境本质是传统车企转型的缩影:技术储备≠市场认可,硬件优势≠用户体验。其破局关键在于: 破:摒弃资源依赖思维,停止用工程参数教育用户 立:构建以场景需求为驱动的产品生态,将上汽的技术沉淀转化为可感知的用户价值,不是工程师,高层自嗨 先说这么多,快到中午了,打开饿了么看看中午吃啥
  • 全部评论{{detailStore.commentnum}} 条
  • 只看作者
  • 最热
  • 最新
  • 最早

「待审核」

{{ comment.relativeTime }} 已被赞赏 {{comment.integral}} 积分 回复

暂无相关评论

发表一下个人看法吧
写评论
积分赞赏
点赞
评论区
  • 编辑
  • {{is_favourite ? '已收藏' : '收藏'}}
  • {{is_personal_top ? '取消主页置顶' : '个人主页置顶'}}
  • 举报
  • 加入黑名单
  • 删除
  • 取消置顶
  • 置顶推荐
    • 6小时
    • 12小时
    • 24小时
    • 3天
    • 一周
    • 长期
  • {{digest?'撤销精华':'设为精华'}}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