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tailStore.author.is_follow?'已关注':'关注'}}
《写在su7ultra发布前》 2月16日,随着雷军在推特上的回复,正式确认了小米su7ultra量产版会在6月对纽博格林北环赛道正式发起冲击。 虽然这个时间比之前预期的稍晚,但显然3月纽北冬休结束后,小米仍然需要一些时间在ipool中对车辆进行进一步的摸底和调试。这其中肯定有后来才加上的前仓开孔等配置的影响。目前线人消息有提到,路特斯工程仍然在帮助小米进行进一步的调试,主要内容在减重方案上。可以期待小米也拿出和保时捷weissach类似的赛化套件,给纽北成绩再添一把火。在纽北旁边拿地,建充电桩的消息也再次验证了小米常驻纽北的决心。中国汽车历史上的第一个常驻纽北以反哺量产车工程制造技术验证的厂商,居然是一个刚进入车圈不到四年的毛头小子。 一个朋友锐评:这些东西比投资一个赛车队省钱多了,你说对吧吉利。 我回复的是:诚然这些投入比起领克深耕统规赛,做tcr来说确实不高,但问题的关键其实还是品牌的影响力。正如我之前提到过的,中国的赛车文化太过贫瘠,即便长期来看也几乎不可能有所起色,所以一定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品牌,快,准,狠的切进来才能一定程度弥补这一点。 历史选择了小米。 换成吉利去冲击纽北,常驻纽北,划地建充电桩,有用吗?一样石沉大海 。 如果换成米米去做赛事,那一定又是完全不一样的场面。极越用屏幕挂挡按键转向灯就是找死,但特斯拉用就是先进,科技的象征。 这不是双标,品牌本身就是标准的一部分。 我常常说:技术的本质是人,不是品牌,也不是时间。小米三年造出来的产品,友商一定也能。但为什么友商没做?除了微观上的内部斗争以外,宏观来看其实最根本的是投入产出比太低了。小米的纽北之路彻底展现出了其碾压式的破圈能力,他极强的营销实力和品牌认知度可以把一个小众圈子的巅峰荣誉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传达给你,让你最大程度共情这样成绩的来之不易和无与伦比。最重要的是可以最大程度反哺到产品的市场表现上。 说到底,企业都是商业导向的,挣不了钱的东西,很难存活。像魏建军魏总做灵魂摩托这样的总归是特例中的特例。 还有朋友怼我说,小米来跑纽北,太鸡贼,又是性价比营销。拿投入相对来说没有那么高的项目,买了巨大的声量。 我想说的是:对,但也不对。 比起从下往上做赛事,用内燃机打出成绩的耗钱耗时间,小米选择用纯电车来跨过动力上的落后,剑指世界之巅的纽北。在综合投入上多半是并不如前者的,同样的,也在一定程度上站在了前辈们的肩膀上。 但就像我上文提到的:中国的汽车文化一定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品牌,快,准,狠的切进来才能一定程度弥补先天的不足。 快!准!狠!小米走的就是这样一条道路。 三年用电气化越过内燃机上历史的深壑 此曰快 站在工业克苏鲁的肩上剑指全球巅峰荣誉 此曰准 用ultra这一台车在国内杀穿保时捷在内的所有量产车 此曰狠 根据我的消息,su7ultra量产车在纽北已经具备了超越保时捷taycan turbo gt记录的能力。届时,小米快准狠的第一阶段三板斧会彻底落下,一定会给中国赛车文化狠狠打上一针强心剂。 这对于国内所有做运动车性能车的品牌,都是绝对的利好。如果有某些厂商在自己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因为小米的进来在一定程度上盖过了自己的声量而气急败坏的暗地里使绊子甚至背后捅刀子,那格局和眼界是真的令人不齿了。 回到原来的问题,小米是性价比营销吗? 毫无疑问小米这条路具备极强的营销属性,也一定有其营销目的。但就像早在14年开始雷军就有表达过的,并且直到真正进入车圈后仍然在不断强调的:他希望能把中国的汽车文化给建立起来。 小米选择了最好的平台,在最好的时间,做着最对的事情。既然这样,去纠结动机有什么意义呢?无非只是好事之人的扯卵谈罢了。 君子,论迹不论心。 小米现在在营销侧其实和做产品很像,到目前这个阶段,唯一需要确保的是“做正确的事”。在涉及到运动性的这一方面,除了刹车部分处理个人认为欠妥当以外,其余所有的方面堪称诚意十足。我都不敢想如果仰望那一大堆骚操作是小米做的,会被骂成什么样子。 说到仰望那就再展开一些:仰望营销上打全华班是非常非常好的方向,比亚迪极强的技术储备让全华班成为了一张只有他能打的王牌,但真的非常可惜打烂了。 从一开始pr侧(纵容)kol拉超高的预期,到重新定义超跑的离谱锚点,再到上赛槽点拉满的刷圈,再到车载圈速榜的“造假”疑云,还有纽北各种迷雾和争议不断。你可以发现的是,你完全看不出半点仰望团队“认真”的态度,八字没一撇就开始吹牛,爬都没学会就想着飞,遮遮掩掩支支吾吾偷偷摸摸。比亚迪的体量是我认为除小米以外唯一一个能把赛车文化打出全民影响力的品牌。而工程师在这一台技术实力极强的车上倾注的无数心血,就这样被宣发给完全毁掉了!着实非常非常令人痛心。 而反观小米,不管内部如何考量,至少明面上态度一定是极其端正到就差颁一个三好学生的。车载第一时间放,车子状态透明度极高。量产车上甚至可以直接让媒体老师《全力》刷圈(谢老板在上赛两圈就刷到了2分10)这样的诚意即便是MPower,波子的活动都是绝对绝对不敢的。 宣发口上大大方方承认自己的差距,工程层面兢兢业业埋头做产品。每一个方案,每一点细节都向外传达出了自己的认真和务实。这样的工程师,这样的营销团队,这样的品牌,这样的产品,怎么可能不得人心? 今天是浙赛媒体试驾会,我不确定会不会有官方圈速。但我可以确定的是,小米仍然会继续诠释自己做车的态度。最后借用雷总的话作为这篇随笔的结尾: 只要开始追赶,就已经走在胜利的路上!
最后编辑于 · 2025-02-17
  • 全部评论{{detailStore.commentnum}} 条
  • 只看作者
  • 最热
  • 最新
  • 最早

「待审核」

{{ comment.relativeTime }} 已被赞赏 {{comment.integral}} 积分 回复

暂无相关评论

发表一下个人看法吧
写评论
积分赞赏
点赞
评论区
  • 编辑
  • {{is_favourite ? '已收藏' : '收藏'}}
  • {{is_personal_top ? '取消主页置顶' : '个人主页置顶'}}
  • 举报
  • 加入黑名单
  • 删除
  • 取消置顶
  • 置顶推荐
    • 6小时
    • 12小时
    • 24小时
    • 3天
    • 一周
    • 长期
  • {{digest?'撤销精华':'设为精华'}}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