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tailStore.author.is_follow?'已关注':'关注'}}
「泡炮谈」当2025年“9”字辈们开始“九子夺嫡”,前景乐观吗? 前言:最近看到新出行出了关于2025 年插混/增程大型 SUV的一图链接,一方面感慨各家追赶L9的“三年之约”好戏终于到来,另一方面又在思考这么紧凑的赛道除价格优势外,应该如何脱颖而出? (下面会有一些思考的流水账,核心分析的观点在“===”分界线后面,可以直接跳过~~) 前言①:上行赛道是否拥挤? 首先先讨论一个大家都感知得到的冷知识,就是30万及以上的SUV销量在2024年是154万辆(包含燃油),而中大型及以上的SUV销量是95.3万(包含燃油),而理想L89+问界M9累计销量就已经30万了(来源DCD)。 即便加上燃油市场的转化,其实保有量没想象中那么大。 但看了一下市场,又发现大型6/7座车型长期以来可选择的产品并不多,合资品牌要么贵如GLS、卫士、Q6/7、XC90等高收入家庭产品(到老丈人家先动筷那种),要么就是20万区间的途昂、揽境等平价车(但由于体验没那么好,最终还是买了合资5座车)。也就是说,很可能“这一块市场的需求其实是还未被吊起来,王土未竞”,大家更多是缺少高产品力、且门槛更低或“高性价比”的选择,这一点从蓝山、领克09的销量就可以看出来。 所以我的结论是客观上市场蛋道没那么多,但说不定就像L9当初一样,其实是“山还没炸出条大道”来。 前言②:大家伙的竞争力会不会最终是“拔剑四顾心茫然”? 如@广林同学 所言,“车企对于大电池插混/增程的路线摸索得越来越成熟了;一味得搞居家三大件,在大型 SUV 这个品类中竞争力非常小。” 首先在35万+的领域,大家虽然都是奔着抢理想和华为的市场,但显然目前这俩品牌的势能强度并不容易击破,买他们已经成为一种“身份需要”,就像选择BBA一样必须“主流没毛病”,何况人家智能化也是拉满的。 而在25-35万区间,也得面临'成本利润与差异化设计的平衡'及“早期规划落后于市场需求”的难题。这一点腾势N9易三方、小鹏增程实现400km续航的电池、领克900的二排转换、三排可隐藏算等,是我认为做得是比较突出的,能够很明显地创造新的体验定义或场景。除了此外,其它产品软配置的添砖加瓦都不足以诞生更高的溢价,除非拥有强大的品牌号召力。 ========================== 废话分割线 ============================== 上面思路流水账哔哔那么多,其实最终要分享是我对于“增程/插混大型SUV大混斗中,如何更容易脱颖而出”的思考(小弟见得世面少,欢迎指导和批评) 观点① : 谁能把增程体验做得更像纯电? “不是电车当油车开,而是油车当电车开”这是一个很显著拉开认知建立品牌差异化的“体验”。 主要就是续航、能耗、增程器介入时的NVH、以及保电策略和强制充电表现。 观点② : 谁能把“插混电池”的概念抢在手里,并深化传播? 这其实是观点①的延展,要塑造的就是“技术的专用性和天然优势客观差异的联系”,其实有点像当初的大家在渲染的“油改电和电动平台”之分。(小鹏超电就做了这件事) 观点③ :谁的底盘、驾驶体验可以OTA? 一方面这类产品价格偏高,除了看得见的配置体验外,其实驾乘体验的试错成本很大(一个人试驾、一家人乘坐、不同道路环境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何况车子本来就重),且很多品牌第一次造这么大的车。 另一方面智能底盘也在成为主流,这也是塑造品牌智能人设的重要方向。 观点④ “智能泊车”的传播、尤其是是记忆泊车很重要,很关键。 这个想必就不用多说,尤其是家里的主力车或唯一车的话,我相信好用的智能泊车一定是刚需之一。 以上拙见,还望见笑,提前祝大家周末快乐。
最后编辑于 · 2025-01-18
  • 全部评论{{detailStore.commentnum}} 条
  • 只看作者
  • 最热
  • 最新
  • 最早

「待审核」

{{ comment.relativeTime }} 已被赞赏 {{comment.integral}} 积分 回复

暂无相关评论

发表一下个人看法吧
写评论
积分赞赏
点赞
评论区
  • 编辑
  • {{is_favourite ? '已收藏' : '收藏'}}
  • {{is_personal_top ? '取消主页置顶' : '个人主页置顶'}}
  • 举报
  • 加入黑名单
  • 删除
  • 取消置顶
  • 置顶推荐
    • 6小时
    • 12小时
    • 24小时
    • 3天
    • 一周
    • 长期
  • {{digest?'撤销精华':'设为精华'}}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