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tailStore.author.is_follow?'已关注':'关注'}}
聊聊对现阶段城区领航的看法: 1、上周参与了@飞机先生 发起的新出行第一次城区智驾多车横评的项目,我们选取了惠州和深圳两条魔鬼城区路线,上午早高峰 2 个小时,下午晚高峰 2 个小时,也是我有史以来使用城区领航时长最长的一天。 我个人算是对智驾使用意愿很高的,一般快速路或高速,只要不赶时间,我基本都会打开智驾,但相比高速领航和普通的 LCC,城区领航是我使用意愿最低的。高速使用智驾是让自己更轻松,但现阶段使用领航中智驾,更多时候是比自己开更累。 主要体现在城区领航效率低、冷汗指数高、被追尾风险也很大。下面针对这三个方面展开来讲讲。 2、效率低 城区因为有了行人、电动自行车等更多交通参与者的介入,遇到的复杂场景数量相比高速呈指数级上升。 前些年大家说到城区领航,可能更多的是在讲是否功能落地的问题,就像小孩是否能走路的问题。比拼的是城区领航需要具备的基础能力,而且更多是指在理想状态下(无第三方交通参与者干扰)。 比如是否能精准识别红绿灯并通过路口、比如是否能无保护左转/右转、比如是否识别行人停车礼让等等。 但随着更多品牌城区领航的落地,开始从是否具备基础的能力转向体验的好坏,这里比拼的是在更人、车、电单车混流的复杂场景下。 在这种场景下,现阶段的城区领航因为能力的限制、安全的限制下,效率变得非常非常低。 最常见的有左/右转遇行人绿灯、绕行路边临停车时后方有来车、遇到路边临停车跟着同步停车等待、堵车时想变道但后方有来车等等。在类似的很多场景下,你都会忍不住或者不得不介入干预,有时候可能是帮忙踩一脚加速踏板,有时需要完全接管等等。 而且在城区,如果是早晚高峰的情况下,可能是每隔 1km 就会遇到一次,整个体验连续性特别差,你需要时刻准备接管以及直接接管,特别累。 2、冷汗指数高 冷汗指数高,在于现阶段城区有了电动单车、行人的加入之后,不确定因素多了很多。由于系统感知和规控能力的限制,很多在驾驶员早早就能看到并提前做好预判防御的场景,对于车辆来说确实突如其来的边界场景。 这个时候突然急促的接管提醒音、突然的急刹避让、甚至延迟半拍的紧急避让,都是常态。而且相比高速场景,你更加难以判断系统的边界能力。 你以为系统能应付,但系统可能以你预想不到的情况去应付的场景比比皆是,一趟下来,你会感概,真不如我自己开。 另一个冷汗指数高其实来源于后车司机的催促,通过路口系统的速度、时机都相比自己开要更加的“小心谨慎”,被后车司机催促是常态。 3、被追尾风险高 这个高主要体现在我体验城区领航的时候,车辆突然急刹车的概率实在是太高了,导致我用城区领航的一个最大的心得是脚需要经常放在加速踏板上随时准备帮忙踩一脚加速避免车辆突然刹停导致后方追尾。而我也曾经差点因此追尾我同事。 现阶段城区领航能力上限虽然相比高速要高很多,但实际带来的体验比高速领航要低更多,需要驾驶员接管的场景也一样更多。在这种情况下,做好基础的体验、更加清晰的提醒交互,我觉得比一味的强调开城、无图、以及接管率要来得更加的重要。 在我看来,现阶段所有品牌的城区领航,也仅仅是可用。希望城区领航能像高速领航一样,能够在你上下班高峰期降低你的疲劳程度,我觉得现阶段没有一家能做到。除非你上下班的通勤路线以快速路为主。 最后我希望大家都谨慎的使用城区领航,如果不是测试需要,用的时候尽量不要试探系统边界能力。各主机厂传播的时候也别太激进,把控好用户预期。
  • 全部评论{{detailStore.commentnum}} 条
  • 只看作者
  • 最热
  • 最新
  • 最早

「待审核」

{{ comment.relativeTime }} 已被赞赏 {{comment.integral}} 积分 回复

暂无相关评论

发表一下个人看法吧
写评论
积分赞赏
点赞
评论区
  • 编辑
  • {{is_favourite ? '已收藏' : '收藏'}}
  • 举报
  • 加入黑名单
  • 删除
  • 取消置顶
  • 置顶推荐
    • 6小时
    • 12小时
    • 24小时
    • 3天
    • 一周
    • 长期
  • {{digest?'撤销精华':'设为精华'}}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