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tailStore.author.is_follow?'已关注':'关注'}}
原创话题文章
管理
车路协同 江苏盐城体验华人运通“智路” 系统
新出行原创 · 话题文章
2019 年 1 月 20 日,华人运通与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同于江苏盐城正式宣布,全球首条车路协同自动驾驶智能化城市道路--"智路"示范项目正式开通试运行,在开通试运行的第二天新出行就来到了该条线路并试乘了华人运通的测试车辆体验了一下“智路”系统。

什么是“智路”?
"智路"是基于云端调度、路端感知、车端控制的车路协同自动驾驶及道路交通调度的开放式城市道路综合测试环境,由高速道路及城市道路两部分构成,覆盖高架路、匝道、高架下辅路、十字路口等十几种路况,实现有产业化应用价值的"车路协同自动驾驶"。


“智路”布局盐城 涵盖不同路况
盐城“智路”整个线路东起普陀山路、湘江路、九华山路一直到南弯城高架全长 8km 左右,道路类型包括城市道路、城际公路和环城高架以及环城辅路。整个“智路”项目采用了 3D+3 感的全息感知,感知信号经过边缘计算设备融合之后,建立起全域的全息世界模型,并通过 5G V2X 设备与车端感知系统进行数据整合,用以支持自动驾驶系统工作。另外,全息感知框架中可以不断获取车辆的速度、位置以及运动姿态,不断的获取车辆数据到控制中心。

“智路”部分测试路段

测试时部分路段信号灯上方装置

智路还设计了一套协同式计算架构,比如现在的控制中心是中心云,在路边布置边缘计算,车内有预计算。通过这样的分层式架构设计实现了算力的合理分布和算力的赋能。简单说就是一辆汽车完全可以获得云和整个路边的算力,通过不断获取车道线、车牌、红绿灯等信息,这样路的信息可以源源不断的获取。所以车路协同根本上来说是车和路的数字化协同。协同式计算架构建立了一种庞大的计算型大脑用于车路协同和所有的数据分析。


启用 5G 技术 最高传输速度可以到达 10G/S
智路系统有了先进的感知系统和庞大的计算大脑外还需要快速的神经性网络,而 5G 技术也同样出现在这个项目中,而盐城是首批应用于 5G 通讯技术的试点型城市。那么 5G 有多快呢,5G 的最高传输速度可以到达 10G/S,延时小于 10 毫秒,距离 0.3 米,什么概念呢?如果以一辆汽车以 100km/h 的速度跑在高速上,那么应用 5G 之后他的反应距离是 0.3米,如果使用 4G 则是 8-10 米,这 8 米左右的差距对车辆的影像是非常大的。


基于 5G 技术和自动驾驶技术相结合则衍生了最高阶--平行驾驶,平行驾驶的概念就是车真实跑在道路上,通过这样的感知系统和 5G 通信,车辆周围的数据以及环境数据提取回来,提取回来后在对应的软件中会有一辆对应的模型在跑,更形象的比喻就是车跑在盐城,云端控制是在上海,这样构成了两个平行的一个驾驶空间。


体验测试车辆 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一样不少
而我们今天体验的自动驾驶测试车的前脸配有一枚固态激光雷达,该雷达主要针对前方纵向的障碍识别和检测;两侧和后侧也布置了激光雷达,不过据现场的工作人员介绍:如果“智路”技术成熟后,侧面的几个雷达就可以不用;前摄像头、后视镜摄像头以及尾部摄像头用来做 360 环视和泊车。

前脸固态激光雷达及摄像头

左侧翼子板激光雷达

右侧翼子板激光雷达

尾部激光雷达

之后我们来到室外官方首先给我们用单车演示了自动接驾以及自动泊车两个项目。接驾以及泊车首先需要在手机 APP 上点击你需要的项目,当你点击“接驾”后,你的车辆会根据你选择的位置最终停到你的面前,而自动泊车同时也会根据你选择的车位或车辆自主寻找附近车位。

手机操作自动驾驶到指定位置

手机操作车辆泊车

在完成自动车辆接驾和泊车后,我也询问路官方人员关于车辆接驾、泊车在速度方面的问题。官方人员表示:“接驾与泊车有两种不同的时速,分别是车辆有人和车辆没人两种情况,无人的状况下车辆会用一个相对较慢的速度行驶;如果有人的情况下速度则会加快。”

演示完自动“接驾”和自动泊车之后我们又换了一个场地,在“智路”上试乘华人运通的自动驾驶测试车辆,为了更直观的体会,我直接给大家录了一段视频,可以观看下方视频。



此次自动驾驶是在封闭路段根据不同的场景做了提前部署。在整个体验过程中自动驾驶车辆的速度并不是很快,不过平稳性保持的不错,没有急加速、急刹车等情况的出现;而车辆的汇入、避让特种车辆、避让行人遇障碍物自动刹车等模拟场景均可正常使用。另外,自动驾驶车辆在避免红绿灯时车辆是根据前方红绿灯时间来决定当前车辆行驶速度,并不是直接到路口停车等待。

编辑总结 /

以上也就是关于这这次体验华人运通的自动驾驶技术的所有体验了。相较于那些单独针对车辆的开发不同的是华人运通在自动驾驶方面的开发并不仅仅是针对车辆的开发,而是针对车辆以及道路基于云端调度、路端感知、车端控制的车路协同自动驾驶,虽然技术发展方向不同但最终的目的均是往更高阶的驾驶方向发展,至于成果会怎样,也只能是交给时间了。
写评论
积分赞赏
点赞
评论区
  • 编辑
  • {{is_favourite ? '已收藏' : '收藏'}}
  • {{is_personal_top ? '取消主页置顶' : '个人主页置顶'}}
  • 举报
  • 加入黑名单
  • 删除
  • 取消置顶
  • 置顶推荐
    • 6小时
    • 12小时
    • 24小时
    • 3天
    • 一周
    • 长期
  • {{digest?'撤销精华':'设为精华'}}
回到顶部
  • 全部评论{{detailStore.commentnum}} 条
  • 只看作者
  • 最热
  • 最新
  • 最早

「待审核」

{{ comment.relativeTime }} 已被赞赏 {{comment.integral}} 积分 回复

暂无相关评论

发表一下个人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