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tailStore.author.is_follow?'已关注':'关注'}}
4月26日的问界M7追尾养护车事件让很多购买了具备智驾功能的车主非常关注这件事情,除了对逝者的痛心也对智驾的安全性有一定担心! 事件发生后的一些企业处理事情的方式我觉得很不好,都是抱着撇清关系的态度在那发布这个声明发表那个声明。具体是哪些厂家这里就不说了,企业的担当不是体现在风平浪静下的奉献而是面临着波涛汹涌的时候能够站出来去承担。这一场交通事故也打了很多车企的脸! 再说回来这次的事件,起因就是追尾。如果放在一台普通没有智驾的车上面肯定也不会引起这么大的轰动。这两年国产新能源汽车发展很快,越来越多的智能汽车都具备了智驾功能。企业也都是卖力的宣传这项技术,什么遥遥领先,0接管,全国都能开等等。但是内行人都知道同样的车型不同配置具备的功能是不一样的,再往下到了用户层面又是否真正的了解这其中的差异还是脑子里只记住了宣传中那些高端的词汇和酷炫的画面呢? 以下几点也需要车企重新审视一遍,好好反思反思是不是会存在问题!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有时候可能问题恰恰就发生在最容易忽视的环节中! 1.销售端沟通的艺术 销售是直面客户的,往往销售在给客户介绍车的时候是不是存在介绍的功能点都是顶配车才具备的功能,但往往用户最终下单的车型都是基础款或者次顶配的车型,沟通过程中就没有很好的把用户需要的车型功能和顶配车型所具备的功能差异化给区分开,又或者用户提车的时候都没有完全搞清楚那些AEB,ADS,NGP,NOA等等各个车企自己所属智驾代名词的能力和功能边界线在哪里。甚至销售为了销量存在着某些功能的夸大介绍从一开始就提高了用户的预期降低了危险意识? 2.带有隐患的设计 现在的电车为了降低风阻在设计上是下了很大的功夫,车是好看了但是当面对真正危险的时候又会不会存有隐患呢?比如半幅方向盘,隐藏门把手,电子后视镜这些。其中尤其是隐藏式门把手的设计争议最大!如果车辆遇到危险车内的人没有了意识,外面救援的人员想打开车门都没有受力点而增加了救援难度,尤其是电车的重大事故救援真的是争分夺秒! 3.成本原因所带来的相同硬件的差异性 现在车企都存在一个现象就是同样的硬件有不同的供应商。比如电池,AEB,刹车,音响等选择不同的供应商肯定为了降低成本,但是这些不同供应商所能提供的差异性是不是会造成宣传时对用户的认知错误。 4.新能源汽车的安全问题是否需要政策进行强制统一 比如宣传上的话术规范,汽车逃生系统,车门把手设计,方向盘设计以及用户违规行为是否需要有一套可参考的国家标准,尤其是用户层面需要法规进行约束,现在除了车企的宣传各大短视频平台经常能看到车主毫无安全意识的表演自动驾驶,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是需要法律进行约束的。 一场事故也撕开了当下火热的智能汽车的遮羞布,在美好的外表下其实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都是需要用户,企业,行业,国家一起去完善的,一桶水只有提高了木桶的短板,中国汽车才能真正的站立在世界之巅!
  • 全部评论{{detailStore.commentnum}} 条
  • 只看作者
  • 最热
  • 最新
  • 最早

「待审核」

{{ comment.relativeTime }} 已被赞赏 {{comment.integral}} 积分 回复

暂无相关评论

发表一下个人看法吧
写评论
积分赞赏
点赞
评论区
  • 编辑
  • {{is_favourite ? '已收藏' : '收藏'}}
  • 举报
  • 加入黑名单
  • 删除
  • 取消置顶
  • 置顶推荐
    • 6小时
    • 12小时
    • 24小时
    • 3天
    • 一周
    • 长期
  • {{digest?'撤销精华':'设为精华'}}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