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全站推荐
- 全站置顶
- 撤销首页推荐
- 社区推荐
-
置顶推荐
- 6小时
- 12小时
- 24小时
- 3天
- 一周
- 长期
- 设为精华
- 热门推荐
- 撤销审核
- 进小黑屋
- 生成议题
哈喽,又见面了,我是十四。距离八月四日提车,已经正好一个月了。在这不长不短的一个月里,我对G6有了更全面的体验和认识,接下来我会以外观内饰、智能化、驾驶体验、续航与充电等几个方面来分享我的见解,那么就直接开始吧~

一、外观内饰
外观:断开的行车灯、过高的尾灯、过低的刹车灯以及圆润突出的屁股,都曾让G6遭遇了一番口诛笔伐。 但科幻的新月银、悬浮式的车顶、俯冲感的姿态,没有千篇一律的犄角和夸张的进气格栅,这些都是G6不同于其他产品的优势点。至少在订车到用车的这两个多月里,我已经觉得它越来越耐看了。

内饰:我可以毫不夸张的说,G6的内饰是我选择它的最大原因之一。灰白的皮质,搭配Alcantara和织布材质,让我每次上车都会有种回到家的舒适感。在下定G6之前,我有将近两万公里的轿车驾驶经历,低矮的座椅和局促的空间,都把我指向了SUV,而它,恰好满足了我的所有需求。

但内饰上也有一些小缺点和需要我习惯的地方,比如方向盘的缝线有些割手,Nappa皮的座椅不如最初展车的有机硅柔软等等。

二、智能化
智能化是我刚刚提到除了内饰舒适性以外,选择G6的另一大原因。从我早些年在车企做HMI设计师时,鹏厂的设计就被我视为学习对象,如今经过了这么些年的迭代,无论是页面的交互和视觉、智能辅助驾驶、全场景语音、以及刚上线不久的智慧场景等等,都是市面上的第一梯队,甚至遥遥领先的存在,接下来我会以这几个方向分别和大家聊聊我的体验。

界面设计及交互:G6配备的是与P7i/G9同款的最新界面,常用的入口及功能卡片都被安排在了靠近驾驶员的一侧,便于操作。而整体的风格则是除去了花哨的设计和素材的堆砌,给我一种家的舒适感。按钮、文字,甚至是副标题的透明度,一切都在最合适level。
不过作为前HMI设计师,有些部分还是得吹毛求疵一点,比如:浅色模式下空调的吹风效果对比度不够; 车机音乐APP得进入三级页才能进行喜欢/取消喜欢的操作; 手机APP没办法在首页开关空调,且未开空调时不显示车内温度; 手机APP和小组件没有深色模式;手机APP没办法直接查看哨兵模式等等。

场景化设计:G6会在不同的时间或场景下为用户智能推荐相关的功能,例如在停车场景下出现“打开充电口”和“后备箱开关”的弹窗;空气不佳或进入停车场后,弹出“空气净化”或“停车场记忆泊车”的智能卡片等等。这些行为前置的设计都能更好的帮助用户,为我们提供当下最需要的信息和操作。
智能辅助驾驶:从试驾时第一次体验NGP,到现在遇到可用路段就开启NGP的转变,是让我自己也很惊讶的。它帮我度过了难熬的堵车场景和高速场景,降低了驾驶的疲劳感,同时它还能够自主变道、下匝道、红绿灯启停等等,早已摆脱了大家对智驾是“人工智障”的标签。
智慧场景:其实对于小鹏这种科技属性Max的公司,会上架这个功能我是不意外的,但是大家似乎低估了它的好用程度。首先是极高的自定义程度:千人千面的用车场景尽不相同,制作贴合自己习惯的场景能够大大提升用车体验和效率。其次是它的社区生态:可以通过自行分享或使用APP预置的一些场景,且官方还会不断的分享用户自制的优质场景,持续提升功能的生态。下面这些是我比较常用的一些场景,可以供大家参考。

全场景语音:第一次体验G6时,开惯了油车的我对于语音的使用还有些畏畏缩缩,但只用了几分钟,我就逐渐适应了它。首先是免唤醒,我可以直接说出开空调、播放音乐,甚至调整行车模式和动能回收的指令,极高的识别度降低了行车过程中需要操作的繁琐度。其次是全系统都支持可见即可说,任何展示在屏幕上的按钮或入口,都可以通过语音进行点击。同时,小P还支持不同音区的识别,前后排的乘客都能对它发起指令,并且会针对不同的位置进行处理,例如右后座发出打开车窗的指令,则只会打开右后侧车窗,十分的智能。

三、驾驶体验
G6的驾驶体验和内饰的观感一样,是舒适取向的。行驶在坑洼路面时,它能够吸收一些细碎震动,而行驶在落差较大的路面时,一体压铸的车身带来了非常稳定的体感,不会出现重心不稳,上下摇摆的情况。

日常使用时,我的动力选择是标准,虽然580 Max给不了市场上动辄3、4秒的零百加速,但超车还是绰绰有余的。而动能回收上,因为暂时还没有适应高回收带来的拖拽感,所以我选择了中等回收,一方面慢慢适应电门的脚感,一方面还能减少一些电耗。

四、续航与充电
续航电耗:在碳化硅和低风阻的加成下,我的百公里能耗可以维持在12-13左右,而455公里的WLTP表显能够让我在市内通勤做到7-10天一充,可以和续航焦虑说拜拜了。

充电:在选择S4超快充时,800V的加成能够让我20分钟就补能300公里,即使在充电过程中临时需要用车,也能在最高210kW的功率下,保证十分钟就补能1-200多公里,这种体验相较于市面上的400V车型,提升无疑是巨大的。

另外我所在的武汉一共有12个超充桩,分别分布在6个地点,缺点是汉阳暂时没有部署,希望今年鹏厂能再加把劲。

五、尾巴
以上就是我这1500km总结的一些感受,在文章的最后,再和大家说几句真心话。
很多年前,因为工作的原因,我时常会在公司或者车展上接触到各种品牌的新能源汽车,比如特斯拉、蔚来、小鹏、理想等等,那时候的市场还不像现在这么内卷,没有价格战,也没有“割韭菜”,更没有后来这么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自主品牌。
那时候的我对小鹏的印象,尤其对P7,是抱有很大的好感度的。无论在外观设计还是我比较吹毛求疵的UI设计上,都是可点可圈的。
我也没想到有朝一日会成为小鹏的车主,但G6无疑是满足了我90%的需求,虽然现阶段还是有一些缺点,但至少鹏厂是愿意听取用户建议的,是稳扎稳打有核心技术的,所以我们不妨多给它些时间,直到它成为我们心目中,最适合自己,最完美的那辆车。
最后还是按照惯例附上G6美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