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站推荐
- 全站置顶
- 撤销首页推荐
- 社区推荐
-
置顶推荐
- 6小时
- 12小时
- 24小时
- 3天
- 一周
- 长期
- 设为精华
- 热门推荐
- 撤销审核
- 进小黑屋
- 生成议题
3 月 30 日下午 4 点,小米正式宣布将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做智能电动汽车,首期投入 100 亿元人民币,未来十年投资 100 亿美元,雷军将兼任首席执行官。
昨天晚上,雷军发表了 35 分钟激情演讲,说愿意押上人生全部声誉来造车,很燃。
对于小米造车,众多车友都表示欢迎,很期待,但也有一些疑虑。
那么,小米到底将会怎么造车?
今天早上,《电动汽车用户联盟》获得了一份内部交流纪要,来自小米集团 CFO 林世伟及其投资者关系团队。这是上市公司对内部投资者所披露的信息,干货很多。
小米造车交流纪要
电动车正式立项,公告的内容:
1)全资子公司,有我们来负责所有的投资,这个方式才能最好利用所有现有的技术;
2)首期投资 100 亿元(注册资本),短期的计划,远期;
3)雷军兼任汽车业务 CEO,让小米的资源给到电动汽车的业务上。
为什么造车?
1)市场的机会,是手机市场的十倍(十万亿)
2)渗透率和市场集中度低,增长的潜力很大
3)智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全景智能生活
为什么能够进入这个市场?
1)电动汽车时代,造车难度大大降低,电动汽车更接近电子产业
2)小米的产品经验、业务模式及技术可以复用
硬件+软件融合;互联网商业模式;品牌、用户优势;销售网络;技术能力可复用;现金储备 1080 亿,资源的优势。
愿景:用高品质的智能电动车,让全球用户享受无所不在的智能生活。
Q1 汽车的定位和时间点上的规划?
今天只是一个对市场的宣布,决心要对市场提供电动汽车,还需要一段时间仔细研究产品策略和打法。今年 1 月 15 号开始认真研究可行性,充分的论证,但还需要很多的时间来进一步完善计划和产品规划,以及产品的布局。
我们可能比纯电车的对手晚了一些,但是我们会尽力赶上,哪一类的产品现在还没有定论,哪种方法去做还是要等更成熟的时候去分享。
Q2 2022 年 130 亿的研发投入有没有包括汽车这块儿?
只是针对手机 +AIOT 战略的投入,不包含汽车。
目前可决策的是未来几年内,100 亿元的投入。
Q3 汽车对财务方面的影响?
其实对财务上还得做多一些调研,发展的速度可能在未来一年不会那么快,之后怎么去加速,根据小米十一年来的成长历程,我们过去是一个非常高效的研发规划,能够非常有效的找到关键点投入资源,高效的研发,汽车领域会做同样的事情。
Q4 十年 100 亿美金目前有没有初步的拆分?生产方面是自己造还是代工?
未来我们会做更多的调研,还没法汇报给大家。产品的规划是特别复杂的事情,我们需要全力研究才能决定。
Q5 汽车业务会不会影响到手机和 AIOT 方面的投入?
我们对外承诺的 130 亿的投入完全是手机 +AIOT,汽车会做一个单独的新的业务来做战略投入,不会算入手机和 AIOT业务里面,未来手机和 AIOT 还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一块儿。
Q6 咱们现在是不是有了一些雏形的东西跟大家分享?
我们访问和考察了整个电动车行业里面的优秀企业,我们正在找出一个最合适模式的路途之中,真的没有到我们能够跟大家报告我们能怎么做的阶段,可能到成熟的时候才能跟大家汇报。
Q7 能否分享一下研究过程中的思考?
困难肯定是会遇到的,有几个问题刚才也提到过,究竟做什么价位的车、怎么去生产等等,也是小米主要的思考问题。困难的地方,车跟电子行业还是有很多的不一样,投入也是巨大的,周期比手机长很多,错的概率和要赔的钱是非常大的。
但是我们为什么确信去做,因为我们认为有一些明显和独特的优势,有业内最丰富的软硬件融合经验,有非常成熟的智能生态可以用,关键技术可以复用,有品牌有用户有销售网络基础,最后也有很充分现金储备。
Q8 小米关于造车这方面,核心的竞争力,和在产业链里面的定位?小米的投资能力?
集团里面有两个投资的团队,在过去近三年里面也投了和汽车相关的创业公司,也看了很多核心技术企业,战略部也投了在汽车方面的企业比如智能座舱,对汽车和智能手机融合这一侧有独特的认识。我们要做车,肯定做一个和互联网用户体验直接相关的,能提升用户体验的方向来思考和设计。
因为我们是一个软硬结合的企业,做电动车的决定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认为电动汽车是未来最大的移动互联网终端,这和智能手机 ×AIOT 的战略是非常吻合的,我们会从这方面去思考产品定义。当然这也是一个特别复杂的问题,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产品来满足下一代人对智能汽车的需求,还是需要长时间的打磨,肯定不是一款 ODM 的产品,我们需要重新去定义未来消费者需要的一些内容。
Q9 我们的车是做车还是智能驾驶呢?
我们想了很久,最后定了这个版本(公告)是智能电动车。我们的第一辆车可能没有达到全智能驾驶的阶段,那么未来是不是所有的车都是智能驾驶,路还是很漫长。
达到L3的水平或者真正的全智能,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但是不会等到那一天才推出产品,我们会跟着智能汽车的发展历程来逐步推出产品。
Q10 在评估中,哪些是潜在的最大风险?
所有的风险都是比较实在的,我也没仔细想过哪个更大,在综合评估之下,也是跟手机有一些不一样,复杂程度很大。
什么是最大的挑战,第一最重要的事情,组建最优秀的团队,我们能否迅速的吸引和集合一批电动车领域的人才,这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风险;第二,做智能手机,即使 100 万台的库存可能几个仓库就搞定了,但是有车了之后,仅 20 万辆车就是很大挑战,汽车和手机在库存和供应链方面都不一样。
Q11 我们在给出这两个数字(100 亿元和 100 亿美元)的想法?
以我们今年的规模和目前的盈利能力,以及产品能力,也就是小米今天所具备的全部能力。我们用 100 亿美元可能是一个非常安全和保守的说法,不会伤及核心业务的发展,这是一个维度吧。
Q12 咱们现在团队这边有没有大概的规划?目前相比新势力的相对优势(除了资金优势之外)?
很明显的就是人才的积累和优势,我们有近三万名员工,基本都是软件工程师,除了电池、底盘、电机以外,(智能汽车)很大部分的工作量集中在软件,这就体现出来我们的优势。我们有很多的软件和 AI 领域的工程师,现有条件下再去吸引汽车领域的人才,来补充团队,这是我们的优势。
我们积累的东西很多,实际上我们做云服务、互联网服务,很多软件的架构和技术上的东西是相通的,技术上是可以复用的。我们的规模也是优势,我们对产品的理解,十年来打造出来的能力,作为一个新的造车企业来讲,是一个从头搭建的过程,对我们来说有一个比较好的能力和基础。
Q13 咱们投资的公司是否有产业协同?
也肯定是,我们过去投过的这些企业都是我们过去可以用到的资源,现有供应链的合作伙伴都希望参与到小米造车的事业中来,本身就涵盖很多的汽车部分。比如镜头和模组部分,本来是给手机做的,肯定能用到未来汽车这方面,很多供应链是想通的。
Q14 雷总投了小鹏和蔚来,会不会相互竞争呢?他的时间怎么分配?
我们问雷总这个问题的时候,他会说这几个人都是他的好朋友。现在的电车渗透率还只是10%,大家现在要把饼做大,而不是去抢生意,他们也都很支持雷总做车。
雷总的时间挺多的,他既然要下决心去做这个事,他也知道没有他的话很难动用公司层面的资源,如果把车做好的话,也会带动我们手机 ×AIOT 业务的发展,当然会辛苦一点,但是手机 ×AIOT 的策略比较明确,我们的电动车对核心业务也会带来正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