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站推荐
- 全站置顶
- 撤销首页推荐
- 撤销社区推荐
-
置顶推荐
- 6小时
- 12小时
- 24小时
- 3天
- 一周
- 长期
- 设为精华
- 热门推荐
- 撤销审核
- 进小黑屋
- 生成议题
比亚迪秦 PLUS DM-i 在去年广州车展亮相后就获得众多消费者的关注,作为搭载比亚迪最新 DM-i 技术的首款紧凑级轿车,在油耗表现方面到底如何呢?相信大家都想知道 DM-i 的真实实力,收到比亚迪的邀请来参加秦 PLUS DM-i 的油耗挑战,来看看这位备受关注的新星所宣传的 DM-i 实力几何。
加微信 xchuxing06,回复 秦PLUS,即可加入秦PLUS交流群,与更多新老车主、厂商工程师一起互动,探讨更多内幕消息
一、快速了解秦 PLUS DM-i
秦 PLUS DM-i 同样采用了最新的 Dragon Face 设计语言。凸显运动的中网采用点阵式设计,让整车从正面看上去更具豪华感。
车身侧面,可以看到秦 PLUS DM-i 也采用了溜背设计,并且尾部有一点点的上翘设计,让整个车从侧面看起来具有一定的运动氛围。车身尺寸方面,从工信部的申报信息来看,长宽高分别为 4765*1837*1495mm,轴距为 2718mm。
尾部的视觉效果非常饱满,同样采用了现阶段流行的贯穿式尾灯,看起来层次感十足。车尾的左下区域可以看到“DM-i”的标识。
来到车内,秦 PLUS 内饰与汉、唐、宋 PLUS 这三款车型基本相同,都采用了比亚迪最新一代的内饰设计,而此次测试车型搭配了称为“行云蓝”的内饰配色,相比于“流水棕”色,整体更显年轻活力。
二、关于 DM-i 技术
这里也有必要和大家说一下,与 DM-p 系统更注重动力性相比,比亚迪最新的 DM-i 技术则更注重燃油经济性。
秦 PLUS DM-i 上的骁云-插混专用 1.5L 高效发动机,内部代号为 BYD472QA,发动机的最大输出功率为 81kW、最大输出扭矩为 135Nm。该发动机采用了阿特金森循环、冷却 EGR、分体冷却热管理、电动水泵等技术。发动机的压缩比高达 15.5、发动机的热效率高达 43.04%,馈电油耗也低至 3.8L。
这套超级混动技术采用 DM-i超级混动专用功率型刀片电池,动力偏向以电为主,燃油机为辐的混动技术,官方宣称在满油满电的情况下,百公里加速可达 7.3s。
比亚迪秦 PLUS DM-i 拥有 55KM 和 120KM 两个续航版本,55KM 版本综合续航可以达到 1180KM;120KM 版本综合续航可以达到 1245KM,而本次油耗测试车型为 55KM 续航版本。
三、实际能耗表现
本次油耗测试全程大约 108km,测试当天气温为 8℃ 左右并且还伴随着寒风,吹的我瑟瑟发抖,车内空调设置为 22°二档通风。
所有测试车的电量均为 25% 左右,属于亏电油耗测试,仪表盘左下方为电量,右下方为燃油续航里程,并且全程使用 ECO+HEV 模式行驶。
测试路线方面,去程与返程都为同一条线路,其中单程城市道路约为 26.59km;快速路约 24.94km;高速路段约 7.4km。
首先车队出发前往加油站,将每辆测试车加满油(肉眼看到油面)后贴住封条,并将小计里程、历史能耗清空。
从加油站出发后不一会就进入了快速路,测试过程每隔 20km 记录一次数据,当第一次记录看到亏电油耗 3.3L 时,非常惊讶。
行驶过程中,车辆大部分工况下都处于纯电行驶状态,车速超过 50 公里或者在上坡路段时发动机介入,不刻意感知的话基本不会发现发动机的介入,这点做的非常不错。
在城市快速路及高速行驶基本都保持着限速内行驶,车辆的亏电油耗始终在 3.0L/100km 左右,并且经常伴有上坡,车辆在需要动力时,发动机也会毫不犹豫的介入进行动力补偿。
在经过路途中间的折返点后,我们按原路返回,此时车辆行驶近 60km,综合的油耗表现非常喜人,仅有 2.9L/100km。
经过了两个多小时的测试后,我们返回了起始点的加油站,最终仪表盘显示行驶里程 108.4km,整体油耗表现令人非常惊讶。
在经过工作人员的核算后,我与另一位媒体老师驾驶的车辆取得了 3.29L/100km 的出色成绩,总计行驶里程 108.4 公里。
在经过测试后,想必大家对于秦 PLUS DM 的能耗情况都有所了解。而本次测试也仅作为一个参考,毕竟影响能耗的因素比较多。但是对于一款紧凑型轿车而言,能有这样亮眼的能耗表现确实值得称赞。
结语
在同级别价位车型中,目前大家选择基本都是级别常青树-轩逸、朗逸等,而比亚迪秦 PLUS DM-i 的入局可能会打破一直以来的僵局,这套 DM-i 系统能做到不错的动力与能耗间的平衡。截止发稿时,秦 PLUS DM-i 已经公布预售价 10.78 -14.78 万元,目的就是出圈去抢占燃油车的市场份额,把性价比做高,去和燃油车竞争,从而进一步加快新能源产品部署,纯燃油和新能源差价逐步拉近,拓宽产品覆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