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全站推荐
- 全站置顶
- 首页推荐
- 社区推荐
-
置顶推荐
- 6小时
- 12小时
- 24小时
- 3天
- 一周
- 长期
- 设为精华
- 热门推荐
- 撤销审核
- 进小黑屋
- 生成议题
近期终于去看期待已久的腾势N9,果然还得是黑武士版本啊,第一眼外观大气硬朗很有安全感,第二眼内饰舒适享受坐着就舒服,第三眼配置琳琅满目细节层出不穷。在我看车期间,门店还有个穿着风格很运动的大爷一气呵成从大门直奔N9,说是来帮儿子“看车”的,足以说明腾势的吸引力。 所以,本次我主要讲讲我的两个比较深的感受。
“一车的头等舱座椅”:厚实的座椅里藏着双手双脚都数不完的“按键”
双冰箱、最大OLED娱乐屏啥的我就不赘述了,在豪华感受上最大的惊艳还属是腾势N9的座椅功能,为此我先报一下菜单:
1)第一排:两侧共2个零重力按键+6个座椅调节+2个四向腰托调节

2)第二排:两座椅共2个零重力按键+6个座椅调节+2个四向腰托调节+6个座椅横向移动调节(包括一键切换出入第三排模式)

第三排:座椅两侧共4个靠背+2个坐垫电动调节+2个加热调节+2个一键调节二排座椅出入第三排模式

后备箱:6个第三排座椅调节按键+2个车身高度悬挂调节

可能会有纰漏,但就我记得住的座椅相关功能调节按钮就有足足46个,双手双脚都数不完的“座椅调节按键”,述说着座椅饱满的科技含量。足以看得出“座椅和生活场景模式”一定是腾势N9的一大产品竞争力,这是目前在其他同类产品上很难看到的极致。

而且在方向盘、座椅材质还是内饰包裹装饰等搭配上,无论是看着、摸着或是坐着都是舒服柔软的体感,会比理想L9感觉更耐坐,舒适感更持久。
“厚度的罗生门”:不同排数的直观空间感和舒适度并不统一
这台车其实有一个特征就是“厚”— 具体表现就是外观看起来很大,但实际上坐进车子里空间感是有落差的。 第一排肯定没毛病,妥妥的腾势Z9前排空间的放大版本。但从第一排换到到第二、第三排时,就会明显感觉“地台高度呈现三个梯级递进,空间感呈三个等级逐渐压缩”!
这直接影响到的就是乘坐的视野,我直坐在第二排,视线是会超过第一排座椅头枕2/3,且会感觉离地面高了些许,有种坐进方程豹豹8第二排的感受(但会相对宽点)。但实话实说,舒服是必然的,到位的豪华感还是会把你包裹。

而当我从第二排过度到第三排,首先感受到就是过道是呈斜坡状,头部空间进步一压缩。坐下来后视野会超过第一排头枕,说的夸张点就是“货车视角”。一瞬间有种做巴士的感觉——“靠门的最低,后窗一排座椅最高”。

且就像车机语音默认第三排为“儿童空间”,坐两个大人只能说空间刚刚好并不富足,一方面是两侧后悬+轮毂向内侵占的空间都能腾出一个座位,另一方面是头部空间紧凑及靠背比较直。但换一个角度看待,就是第三排确实天生为孩子考量,一方面两侧的保护做得更厚实,且孩童坐在后面也能很清晰看到二排娱乐屏及车内情况,陪伴感更强。
腾势N9也用上了“行业首个第三排坐垫电动升降调节”,而且行程还很长(甚至可以往前倾斜。)但它主要调节滑轨是在坐垫里侧,前半部分并没有电动调节,没办法直接为折叠后的调平有直接帮助,我认为主要还是面向“儿童用户”,那确实有实效。
作为一个并没坐过那么多3排全尺寸SUV的非专业人士,我的评价和感受肯定有主观偏差的。如果对比传统油车同级别车型、豹8和揽胜,那他的空间感和第三排肯定是强势的。
如果对比的是L9/M9,这反而是产品定义差异化的强烈体验,毕竟第一排的空间感说明了底子。其余的,很明显是搭载易三方底盘丰富的科技配置和“头等舱”座椅配置等享受,所需要付出的必要牺牲,这点见仁见智。
我预感“厚”的这一点特征未来会成为一个争议和受众的分野,所以我很期待腾势N9接下来会如何把N9的底盘科技技术和座椅技术宣传地更惊艳、更好,期待在动态、智能化体验的时刻见证满血的“智能时代的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