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全站推荐
- 全站置顶
- 首页推荐
- 社区推荐
-
置顶推荐
- 6小时
- 12小时
- 24小时
- 3天
- 一周
- 长期
- 设为精华
- 热门推荐
- 撤销审核
- 进小黑屋
- 生成议题
一、关于AI科技日的内容总结
1、AI汽车
包括超电(纯电430km综合1400km鲲鹏增程),S5超充 960kw+的充电速度,5C电池(540kw峰值充电功率),混合碳化硅电驱(更少碳化硅用量,更高效率)
2、AIOS
AIOS融合了座舱算力和智驾芯片算力重构智能座舱,将图灵芯片和座舱芯片融合。
车端部署的离线GPT模型,达到gpt4o水平,能真正达到基于用户使用习惯进化。
AI音响可以把人声和背景分离,自动EQ,根据歌曲选择最佳设置等玩法。
AI底盘【已经实装】,根据云端图层信息进行智能自动调节,提供更舒适体验。
AI动力,根据地形提供适当的动力方式(主要用于增程,选择増程器介入时机)。
AI电池一套融合了AI能力的BMS,优化电池寿命和精度。
3、飞行汽车
飞行器已经提交了适航证申请,有望明年拿到航空许可!
辅助驾驶能力让开飞机变得很简单。
新款的长航程6人座飞行器!(帅的一批)
4、AI机器人
能走,手很灵活,预计研发成本很高(500亿),颜值很不错,已经开始进厂拧螺丝当牛马,接下来还要去门店打工。
二、观后感
短短的100分钟,信息量几乎是爆炸,为了控制时长,很多东西只是点到为止,作为一个科技行业从业者,我满脑子都是,鹏厂这么点研发资源,怎么做到处处开花的,根据2024年中报,截止到2024年6月底,鹏厂一共13261人,其中研发人员5619名,销售及营销人员4357名,生产人员2767名,行政87人,运营431人。
来盘盘目前鹏厂到底同时在干多少事情?
1、汽车产品方面
目前鹏厂在汽车方面,有3个平台的D(已淘汰)E\F\G,一共有p7i、G6、G9、X9、M03、P7+6款车型在产在售,9款车型在维护(图2),还有已知的G7(猜测)和E29在研发,明年就要上市,作为主营收入来源,必然资源投入上要保障到位,各类设计、产品和工程人员数量配置也不少。
这里还包括电机、电驱等核心零部件的研发团队。
2、技术开发方面
从8月份改组后,技术研发部分为AI端到端、AI应用、AI能效。实际上就是要搞定辅助驾驶、智能座舱和能效能耗技术三个大山,从科技日和最近的发布会分享可知,目前鹏厂是通过云端大模型,裁切出适应不同硬件车辆、飞行器和机器人的适配能力模型,完成“行动”这个目标!
能效方面现在也是鹏厂的金字招牌,各种离谱的反向虚标。
现在鹏厂的OTA节奏是一个月一个大版本,每次都有数百项功能的新增和优化,可不是某些品牌的凑数OTA。
3、飞行汽车方面
虽然飞行汽车主要由汇天负责,汇天大概是有700人左右,研发人员约400余人,但其中很多方面也会涉及到与鹏厂技术开发部门的合作。
特别是陆地航母,这个肯定是鹏厂现有汽车工程团队大量参与研发的。
4、芯片方面
据说鹏厂的芯片团队大约200人,猜测是基于SOC方案进行的个性化定制调整,属于站在巨人肩膀上。目前流片成功,科技日宣布目前已经把XNGP全部适配完成, 座舱功能适配了超过2791项,开发效率比以前高出不少,这个速度可谓是惊人。
5、机器人方面
“鹏行”没了,目前机器人由小鹏自己主导研发,大家都知道机器人投入大,所以该团队规模未知。
6、鲲鹏超电(增程)
作为一个新的动力系统,应该还是在原来的汽车团队内完成,毕竟从纯电做增程的技术难度还是比较低。
7、充电补能
包括充电桩研发、电池研发,虽然充电桩部件和电芯都有核心供应商,但是电池的封包和充电桩都是鹏厂自己最终完成生产。
上述每个版块都可以独立为一个数千人公司规模,鹏厂却全面开花,并且上述所有的版块都已经取得了实际成果,没有一个是画饼和PPT,连最容易被当做PPT的芯片和机器人,也都完成了落地,真正意思上的全栈自研型公司了。
不夸张的说,从目前已经取得的研发成果,鹏厂已经成为行业内研发成果最丰富、涉及范围最广泛的汽车主机厂,没有之一,展示了强悍的研发能力。
如此可怕的研发效率,我觉得还是有赖于从2022年下半年开启的架构重组,对比当年的鹏厂,无论是飞行汽车、新车型推出、座舱和智驾OTA、机器马,各方面研发的速度和效率都远不如现在,更不用触碰芯片、机器人这种尖端技术产品。
坚定的战略方向+高效的组织架构+沉淀的技术积累+先进的技术架构=铸就了今日站在技术高地的小鹏!已经开始期待明年的AI科技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