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tailStore.author.is_follow?'已关注':'关注'}}
原创其他
管理
对话大众乘用车品牌技术研发负责人 Kai Grünitz:大众将深化“在中国,为中国”的创新战略
新出行原创 · 其他

在 2023 慕尼黑车展上,大众集团以及大众品牌为我们带来了诸多新能源序列的新品。可以看到,大众已决意全力加码新能源,对于中国市场更是打出了“在中国,为中国”的口号。

针对大众未来的新能源战略以及发展方向等问题,我们与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董事会的 Kai Grünitz 以及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中国 CEO 孟侠进行了沟通,详细内容邀各位共同了解。

问 :自上海车展回来后已经有几个月的时间了,您对中国市场有什么新的看法?

 Kai Grünitz :自上海车展之后,我们非常关注中国,特别是中国的新势力品牌。 上海车展带给我们的启发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第一,我们对中国新势力品牌进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过去三年以来,它们在研发、技术和发展速度方面非常惊人,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第二,我们从中获得激励,并正在加快研发节奏。目前,基于从 中国汲取的经验,我们的研发时间能够缩短约两年,而且我们还通过试点项目来尽可 能加快产品在中国的研发和上市的速度;第三,我们和小鹏这一非常优秀的中国新势力品牌开展合作。

这些都是我们自上海车展以来取得的进展。总而言之,中国市场非常广阔,新势力品牌所带来的是非常积极的挑战,促使我们更快的前进。

问 :目前就研发方面,大众汽车和中国伙伴采取怎样的合作形式?在研发和设计 思路上,会不会和合作伙伴有分歧?

Kai Grünitz :我们在研发产品时,通常的理念是要打造一款“全球车型”——无 论是在欧美、南美,还是在中国,这款车型都能够受欢迎。但是,我们发现,这样的思路在如今的环境下未必适用。大众汽车在中国就研发路线做出了巨大的改变,这同样源于上海车展带给我们的启发。我们希望在中国进行更加本土化的研发,这样才能在中国市场获得成功。

在合肥成立的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就是我们采用这一思路的最新成果。 第一,它基于“在中国,为中国”战略能够加强我们的本土研发实力;第二,它能大大提高我们的研发速度;第三,它可以拉近我们和中国合作伙伴的距离,让我们更加密切地交流。

问:大家对于大众汽车和小鹏汽车的合作很感兴趣。您如何看待小鹏汽车目前的 技术体系、技术先进性等技术实力,以及即将合作的 G9 平台?

中国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市场,有很多品牌所传播的产品技术未必和国际品牌一样。 举个例子,中国品牌宣传“女王副驾”,鼓励在行驶过程中躺倒。这看上去很舒服, 但在欧洲品牌看来安全性是无法得到保证的。那么,大众汽车为中国定制的产品如果面临消费者愿意要但安全方面无法满足大众汽车一直以来的要求,大众汽车会怎么选择?

Kai Grünitz :关于小鹏汽车,它的平台和技术能力非常出色,尤其在高级自动驾 驶软件方面有着突出的能力。小鹏汽车的主要挑战在于成本控制,如何快速具备规模 化能力也是它所面对的难点。以大众汽车在规模效应方面的能力以及平台化方面的实 力,我们可以确保协助其快速提升其成本控制和盈利方面的能力,而且,我们也希望 未来研发的平台可以支持更多车型,而不仅仅是 G6 和 G7。

“女王副驾”也是我们现在的关注点之一。我们正在研发一款新的 ID.Buzz 车型, 其使用到了零重力座椅的理念。这种座椅确实有着很高的舒适性,但我们需要确保它 在安全上的万无一失。目前我们仍处于摸索阶段,找到解决方案之后才会去推进产品上市。

问 :在上海车展的时候,我们问过您关于中国车企往车里加“冰箱、彩电、大沙 发”的问题。您把这个意见带回给德国同事后,尤其是负责技术的同事,他们的反应 是什么样的?

Kai Grünitz :正如刚才提到的,以往大众汽车的思路是研发“全球车型”,但现 在尤其是上海车展后,我们也受到了不少的启迪,希望能够在研发上,尤其是 MEB 和 ID. 家族的研发上,更加注重根据中国市场需求打造满足用户期待的产品。

像您提到的“冰箱、彩电、大沙发”需求,我们与中国团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工程师们在参加了上海车展之后也感觉到,如果要在中国获得成功,必须要抓住中国 市场的趋势。所以,毫无疑问的是,我们一定会针对中国进行更多本土化的研发。

问:这两天在慕尼黑大街上也感受到了欧洲用户对汽车的需求和中国用户的需求 有非常大的差别。例如, ID. GTI Concept 概念车非常适合欧洲和德国用户,同他们驾驶的燃油车很像。相比欧洲,中国用户对电动车的需求有着非常大的差异。针对这一点,大众汽车除了和地平线、小鹏汽车等中国本土企业合作,还会采取哪些对策?比如,赋予中国研发团队更多的自主权?

Kai Grünitz :确实,比如 ID.2all 以及 ID.GTI Concept 概念车的设计初衷是面向欧洲市场,目前还没有向中国投放的计划。

在欧洲,用户更偏好经典的、标志性的、相对稳定的设计,但是中国和美国用户的偏好与此相比有着较大的差异。例如,美国用户更喜欢更有气势、更加现代化的设计。因此,我们也会采取更加适合中国市场需求的设计思路,在设计风格上更加贴近中国用户的美学偏好。

大众汽车在中国会以“中国速度”开展研发,这是我们在中国长久发展的基石。

在合肥设立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是非常好的起点。过去我们的长春、北京 或上海团队在研发时的决策链路很长,但随着科技公司的设立,我们赋予了中国团队 更大的研发自主权。除了需要德国总部进行必要的法务审核外,中国团队在研发和技 术方面有着很大的自主决定权,而且在孟侠先生和其团队的配合下,大众汽车在中国可以更加快速地决策。

中国市场的需求与其他市场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大众汽车未来会加大力度落实“在中国,为中国”的研发方针,通过目前的自主决策机制使我们的中国团队和中 国合作伙伴能够更为快速地依据市场需求推出本土化的产品和服务。

孟侠 :我补充三点:第一,随着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的建立,我们的研发速度可以提升至少 。可以说,这一研发中心就是我们开启“中国速度”的体 现。第二,研发中心将招募 2000 位研发人员,虽然这个难度不小,但 Kai Grünitz 先生从德国给了我们非常大的支持并赋予中国团队更多自主权,同时,德国同事也来到合肥协助研发中心搭建团队,这使得我们能够快速建立本土研发团队,并使它迅速达到应有的水平。第三,我们也要帮助合资公司提升研发能力,所以,两家合资企业都各有 2000 位左右的研发人员。基于此,我们能够放大协同效应,推进在车机和抬头显示等科技研发。这对于提升合资公司本身的研发能力来说也是大有裨益的。

问 :大众汽车已逐渐了解中国与欧洲、全球对汽车需求的差异,并在研发和产品上做了充足准备。这是否会导致大众汽车的研发成本及前期投入倍增?与中国企业只负责中国市场自身需求相比,大众汽车是否会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成本挑战?

Kai Grünitz :关于成本控制,大众汽车会平衡本土研发的规模。一方面,大众汽车追求与中国地平线、小鹏汽车、中科创达等企业合作,这为我们的本土化发研发提 供了很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大众汽车会平衡本土化车型阵容的规模,我们在每个地区推出四到五款左右的专属车型。这些车型有着精巧的设计,同时又完美符合当地需求。成本控制与以往在车机研发方面遇到的情况也相关。过去,大众汽车并不擅长车机研发,而更擅长集成供应商模块和功能。我们要做且正在做的是,确保新的车机系统便捷易用,高效整合出行生态中的各种功能和软件。这有助于我们在未来降低研发成本。

问 :燃油车时代每个汽车品牌都有自己鲜明的产品特点和技术优势。在电动车时代,大众汽车最终想给自己的电动车赋予什么样的产品特点和差异化特点?还是说, 大众汽车在中国的首要任务是要追赶上中国自主品牌速度,带来能够比肩自主品牌的 智能体验吗?

现在中国市场汽车的价格竞争非常激烈,大众汽车在中国是不是面临着成本压 力增大、消费者的功能要求更灵活的情况?关于成本和功能的衡量,如何取舍?

Kai Grünitz :关于价格问题,大众汽车会根据市场情况不定时推出优惠活动,如,ID.3 的限时促销活动带来了销量的提升。大众汽车不会主动参与价格战,因为在激烈的价格战中最终不会有赢家。我们会仔细观察中国市场,制定我们的价格策略,这也 是我们在过去和未来要做的。

关于设计方面补充一下,上海车展之后,中国新势力品牌的设计让我们眼前一 亮。尤其是一些先锋和现代化的设计语言给我们带来了震撼。但我们也会发现,这些设计的差异化并不明显。所以,大众汽车必须更加前瞻性地思考,即未来如何实现真正的差异化,今后的大众汽车应该是什么样的,怎样才能让消费者一望即知,这才是原汁原味、具有家族风范的设计。因此,我们对大众汽车的品牌设计标准进行了思考, 确立了具有前瞻性的设计理念。大众汽车植根中国近 40  年,我们希望大众汽车未来在中国的电动汽车既具有现代化、本土化的中国设计语言,同时又能够让人联想到它 背后的传承。

我们从上海车展中得到的另一个重要收获是,面面俱到不如局部的真正突破,这 样才能让汽车既传承了品牌特质又能吸引消费者购买。从上海车展回来之后,我们针 对这一点拟定了策略,即有选择性地强化我们在某些点上的特质,并使其与大众汽车 的品质、基因和用户需求相结合。

问 :关于刚才提到,大众汽车思考并确立设计理念,这是一套标准还是特色? 大众汽车有没有针对电动车总结出具有特色的设计语言?

Kai Grünitz :我想在中国背景下,讨论这个问题。过去四五年间,如 ID.4 X、ID.4 CROZZ 、ID.6 X 和 ID.6 CROZZ 等大众汽车在中国推出的车型的相似性还是高了些。我们希望今后能够更加突出车型的差异化特征。

标准化集中在用户看不到的地方,如底盘、电子电气架构方面要标准化,让我们在中国的合资伙伴都保持统一性。在车主能够看到、感受到的地方,我们会确保不同车型间、不同合资伙伴间的差异性,让他们更好地表达个性。

因此,在设计语言上,我们在中国强调两个方面:第一,保持家族基因,无论这款车来自哪个合资伙伴,都具有浓郁的大众汽车风格;第二,外观设计体现不同合资伙伴的个性,并体现先锋、现代感。

问 :针对电动汽车的设计有一种说法——考虑到技术的集成性越来越高,且有很多技术可以外采或由其他顶尖供应商提供,所以设计就变得比技术更加重要。您如 何看待这个问题?

Kai Grünitz :当下,要赢得消费者的青睐需要非常强的情感张力,因此设计的重要性确实比以往有了巨大提升。设计不仅仅局限于某款车型,而是全方位的,要求我们用同一标准把品牌设计贯穿于包括展厅、汽车外观、色系、内饰等在内的汽车生态的每一个环节。这方面上,大众汽车也从中国市场学到了不少。未来,大众汽车也会在保持家族基因的基础上,焕新设计语言。大家会在大众安徽明年推出的新车型上看到这一点。

问 :关大众汽车的 SSP 平台目前进展如何?这个平台是专为电车打造的吗?大众汽车在中国合肥的研发中心会针对 SSP 平台做什么研发工作吗?

Kai Grünitz :SSP 平台是专为电动汽车打造的。大众汽车关于该平台的初期规划已经完成,获得了不错的突破。至 2027 年,我们会如期交付 SSP 平台的产品。我们针对 SSP平台进行了大量的讨论,也从中国市场上获得了灵感。从中国市场得到的经验也会被用于下一步 SSP 平台的研发。我们会在大众安徽的部分车型上使用 SSP 平台, 但目前还没有决定具体车型。

问 :大众汽车已经有这么多的电动车的平台,为什么还会选择小鹏汽车的 G9 平台?这一平台的哪一点为大众汽车所看重?如果未来双方的技术合作出现分歧,最终决定权属于谁?

Kai Grünitz : :借助 G9 平台,我们可以整合资源,提高效率,更快地用户带来满足他们需求的产品。如果是对全球平台进行本土化研发,我们可能在 2026 年之后才能推出新的产品,但我们希望更早地满足用户需求,在 2026 年推出新的车型。我们目前还在推进合作的各项工作,小鹏汽车也可以从我们身上学到很多。

问 :国内一个很热的新能源汽车议题是 800 伏高电压平台,虽然大众汽车一直说 “在中国,为中国”,但在这方面却没有太多的声音。大众汽车在推动 800 伏高电压平台落地方面制定了怎样的计划?在规划 800 伏平台中遇到了哪些问题?

Kai Grünitz :第一,无论是 800 伏还是 400 伏平台,其核心是充电速度的问题。 加快充电速度的途径有很多,比如调节电池温度和设定电池的预调节管理机制等。这 些措施同样可以帮助缩短 400 伏电压下的充电时间,充电速率相同的情况下,800 伏并非必需,而且 400 伏平台的经济性比较突出。这也是我们和众多合作伙伴讨论的话 题。

第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未来的 800 伏平台也许会在性价比、实用性方面都是更好的选择。大众汽车也会围绕这一点进一步研发 SSP 平台。但从当下来看 400 伏是一个更加平衡的选择。所以,大众汽车目前的 MEB 平台仍会适配伏电压,为用户提供更加经济的选择。

问 :我们在活动现场看到一辆 ID.Buzz 自动驾驶测试车,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它搭载了 11 个雷达和 7  个摄像头。大众汽车有什么样的自动驾驶策略?现在中国的几家头部车企都在提升无图能力,即不依赖高精地图。请问您如何看待高精地图对于自动驾驶的重要性?未来,大众汽车在中国做自动驾驶测试会依赖于和小鹏汽车的合作, 还是会同步自主研发?

Kai Grünitz : 第一,未来的自动驾驶不依赖于高精地图。高精地图的采集、维护和升级都需要消耗很大的资源。另外,高精地图目前还无法覆盖所有城市,从长远上来说我们必须 具备在没有高精地图的基础上也能够实现安全的自动驾驶的能力。雷达、互联网地图 以及用户群组数据等技术生成的地图也可以达到安全自动驾驶的要求,我们也会在这 些领域同步研发。

第二,我们正在推进与小鹏汽车的合作,未来会适时公布更多的合作细节。

第三,未来我们不会仅研发一种自动驾驶系统。市面上有许多不同的系统,我们也在与不同的伙伴合作,比如 Mobileye、博世和地平线。未来,大众汽车会针对不同市场推出不同的自动驾驶系统。

写评论
积分赞赏
点赞
评论区
  • 编辑
  • {{is_favourite ? '已收藏' : '收藏'}}
  • {{is_personal_top ? '取消主页置顶' : '个人主页置顶'}}
  • 举报
  • 加入黑名单
  • 删除
  • 取消置顶
  • 置顶推荐
    • 6小时
    • 12小时
    • 24小时
    • 3天
    • 一周
    • 长期
  • {{digest?'撤销精华':'设为精华'}}
回到顶部
  • 全部评论{{detailStore.commentnum}} 条
  • 只看作者
  • 最热
  • 最新
  • 最早

「待审核」

{{ comment.relativeTime }} 已被赞赏 {{comment.integral}} 积分 回复

暂无相关评论

发表一下个人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