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tailStore.author.is_follow?'已关注':'关注'}}
管理
造车新势力们真的急了,新能源汽车市场上演抢“7”大战
文章
大家好!我是快闪~电车侠!

在所有数字中,“7”真的是一个独特而神秘的存在。一个星期有7天,北斗星共有7颗,彩虹有7种颜色,音符是由7个音符组成的...。

“7”的这种神奇魔力,在汽车市场也照样得以施展开来。

2023年开年,新能源汽车市场,陆续上市的新车中,就都齐刷刷地“盯”上了“7”这个数字,车型命名都围绕着“7”来,这种现象,我愿称之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 年度抢“7”大战。

 

何以为“7”:车型命名逻辑溯源

熟悉汽车市场或者对汽车感兴趣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早在纯电车还没兴起,还是燃油车天下的时候,市场上主流的车型命名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种是以奥迪为代表的,字母+数字形式的车型命名,如奥迪A7、Q7;
一种是以宝马为代表的,纯数字流,如宝马7系;
一种是以大多数合资品牌为代表的,中文命名,如日产轩逸、本田雅阁、丰田凯美瑞;
还有一些比较新奇的命名,如法系车标致,以纯数字命名,如标致408、308。

宝马官网车型架构

当汽车市场进入到新能源领域,开始迎来一大波造车新势力的时候,他们在自己的产品命名体系上,都极有默契地选择了以奥迪为代表的这种字母+数字形式,所以也就有了蔚来ET/C/S+5/6/7/8,小鹏P/G+3/5/7,理想L+7/8/9(最开始是比较独特的命名--理想ONE)。后来者们也基本都跟随这种规则,来给自己的产品进行命名。

当然,这里说的主要是那些造车新势力们,另外有些自主品牌衍生出来的新能源品牌,在命名上又可能受原有品牌体系限制,或者有自己独特的命名。比如说吉利下面的极氪,就是001/009;广汽下面的埃安,采用的是字母命名(类似奔驰路线);比亚迪呢,王朝系列是它独有的命名体系,另外就是海洋系列,他这个命名有点复杂,也算是自成一家啦!

虽说造车新势力的“7”车型,在价位上跟宝马、奥迪的“7”车型不可相提并论,但在经过他们多年的市场培育和消费者教育后,消费者对这种命名方式也已经习惯,更主要的是在他们的认知中,已经将“7”跟豪华画上了等号,深深植入了他们的心智中。 “心智很难改变,要把消费者的认知当成事实,借助他们认知的势去营销,而不要去试图改变它。” 这就是“定位”理论告诉我们的认知规律。而且本身这种阿拉伯数字大小排序,在我们从小的教育中就已经根深蒂固埋在了脑海里。

只不过,造车新势力们的数字,很明显是整体比豪华品牌们“大一号”的,好比是衣服,同一个码,但实际穿起来效果不同的。奥迪的入门车型是3,但蔚来的入门车型目前来看是5,而且根据它的高端定位,大概率也不会有小于5的车型出来了;小鹏倒是以“3”来为入门车型命名的,但小鹏的“7”似乎又比奥迪的low了不少。这还是由整个品牌的定位来决定的,水涨船高,也不需要做到整齐划一。

何以抢“7”:“巧合”背后的底层规律

我们大概理清楚了,新能源汽车品牌车型命名中数字的来由,接下来说回到“7”。我这里所谓的抢“7”,不是我们常规理解的篮球赛事里面的概念,其实也就是大家都推出自己的“7”车型来抢占市场。

蔚来EC7
理想L7
智己LS7
飞凡F7

都有哪些车型来“抢”呢?由于量可能比较大,这里只盘点下最近新推出或即将推出的车型, 蔚来EC7、理想L7、小鹏G7、吉利银河L7、飞凡F7、智己LS7。 其中的蔚来EC7,发布时间是在去年12月底,比后面的这些要早一点,而小鹏G7目前也只是有透露出消息,还没正式发布,但整体来看还是都比较集中。

这就让人不禁会提出疑问?为什么这个时间点大家推出新车都是以“7”命名的?大家都商量好了?还是有其他什么原因呢? 这里的关键不仅仅是命名,还在于时间点,这两者走到一起就绝对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必有深层次的关联。

这里,我针对这个疑问,做一波简要的分析,试着做出解答。

有些事情,不能孤立的看,要结合当下的环境综合的去看。大环境上有什么值得关注的事件呢?无疑最容易产生联想的就是1月6日,特斯拉国产车型大幅度降价,Model 3起售价降至历史最低点,Model起售价降至25.99万。这是2023年开年以来,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冲击最大的,随后比亚迪、蔚来、小鹏也都以各种形式跟进降价。

数据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特斯拉的降价,扇动了蝴蝶效应的翅膀,在国内新能源市场掀起了轩然大波。而眼前看到的集中推出新车,且都以“7”命名的现象,便是这轩然大波的终极呈现。

1、逼到悬崖边,生死一线,得跳出包围圈

特斯拉,凭借着极高的生产效率、成本控制以及规模量,利润率是这些新能源品牌里面最高的,即便它降到现在这个价格也还是盈利的。换言之,它降价只是赚的少,但还是赚的。然而,它这两款车的产品力是30万级的,下探到30万以下,几乎就是在“降维打击”,对于处在这个价格区间的车型、品牌来说,已经被逼到悬崖边,没有退路了。 正面硬刚,产品力上打不赢 ,毕竟人家是从30万级压下来的; 跟着降价,规模量和生产效率比不过,亏损状态陷入恶性循环,时间一长也是个死,倒下只是时间问题。

所以, 留给这些新能源品牌的路只有一条,就是跳出包围圈。 没错,就像当年红军长征被围追堵截,毛主席带领红军展开一系列硬核操作完美跳出了包围圈。因为如果一直陷在包围圈里面跟人家打,随着 战线的紧逼、压缩,会被逐渐的蚕食掉,是死路一条。 目前,新能源品牌们面临的正是这种处境。所以他们不能再停留在20-30万级这个区间里了,再陷在里面,被生吞活剥是迟早的事,绝难有生机。

故此,我们也能看到,这几款“7”车型,基本都是在30万以上,吉利银河除外,不过目前来看,这个系列可能主打还是混动车型,L7定位为“智能电混SUV”,它本身在30万以上级别也还有极氪品牌的存在,更多只是在完善产品矩阵,而没有造车新势力那般的压力。但其他车型很明显都是瞄着30万以上市场去的。

2、B级市场蛋糕在做大,成必争之地

数据显示:B级纯电汽车市场份额大幅度增加,截至2022年9月底,B级纯电动车,市场占比26.9%;B级纯电汽车的电动化率也在攀升,9月底为21.2%。市场份额增加、电动化率攀升,意味着B级纯电汽车这一细分市场的“蛋糕”在逐渐做大。对于众多徘徊在生死线上的新能源车企来说,自然不会错过这一香饽饽。

况且,早在燃油车时代,就有“得B级车者得天下”一说,放到如今的新能源市场,它依然被奉为圭臬。因为B级车可以看作是各车企品牌和产品力集中展现的最佳舞台,是汽车市场的兵家必争之地。现在都啥时候了,再藏着掖着、不拼尽全力,后悔都来不及。所以,他们必须集中精力,投入人力、财力,打造出一款能够撑得住门面的B级车,只有这样才能站稳脚跟,不至于被风浪裹挟。

3、“淡旺季”规律使然,错过销量将大打折扣

众所周知,汽车市场历来都有自己的“淡旺季”规律,3、4月份一般都是销售的淡季,因为消费力基本在年前都释放的差不多了,今年受补贴退坡和特斯拉降价影响,更是已经提前透支了。这时候就需要让消费者们有一个缓冲,让他们的钱包重新“鼓起来”。而4、5月份呢,有两个小长假,清明节和五一劳动节,可以刺激一波销售,会呈现出一个小旺季。

基于这番考量,车企们必须要抢在2、3月推出新车,然后给他们留够一个购买决策的时间,差不多到了4、5月份,产品也可以陆续交付了,他们的购车决策也基本定了,时间上就刚刚好。毕竟大家都有年度销售目标,不能错过任何一个销售旺季,所以都赶在这会争先恐后的发布新车,生怕落于人后。

综上,以上三点基本能解释:为啥大家都集中在这个时间点发布新车,还都是发布30万以上的B级车(现阶段新能源车价格整体偏高于燃油车,故B级纯电车价格要高于B级燃油车),还就都那么凑巧的都是以“7”来命名。

所以说,万事万物皆有联系,将各个品牌孤立起来看,无非就是发布了一款新车而已,但若结合市场环境、产品趋势及销售规律来看,就会发现原来一切都有迹可循,这就是表象之下的本质所在。

但是,接下来的难题也摆在了这些车企的面前,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携自家“7”车型来到了30万的主战场交锋角力,那战况将会是何等的惨烈?谁将胜出、谁又将败下阵来呢?乾坤未定,谁都有可能是黑马。

不过,这是个更宏大的问题,需要待他们进入市场后再去深入研究和分析,这里我先祝他们旗开得胜吧,后续将会持续跟进他们的市场表现,给大家带来更多想法。

以上,仅一家之言,欢迎交流!

写评论
积分赞赏
点赞
评论区
  • 编辑
  • {{is_favourite ? '已收藏' : '收藏'}}
  • 举报
  • 加入黑名单
  • 删除
  • 取消置顶
  • 置顶推荐
    • 6小时
    • 12小时
    • 24小时
    • 3天
    • 一周
    • 长期
  • {{digest?'撤销精华':'设为精华'}}
回到顶部
  • 全部评论{{detailStore.commentnum}} 条
  • 只看作者
  • 最热
  • 最新
  • 最早

「待审核」

{{ comment.relativeTime }} 已被赞赏 {{comment.integral}} 积分 回复

暂无相关评论

发表一下个人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