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站推荐
- 全站置顶
- 撤销首页推荐
- 社区推荐
-
置顶推荐
- 6小时
- 12小时
- 24小时
- 3天
- 一周
- 长期
- 设为精华
- 热门推荐
- 撤销审核
- 进小黑屋
- 生成议题
10 月 13 日, 来自瑞典的豪华高性能新能源汽车品牌 Polestar 极星发布品牌首款 SUV 车型——极星 3(Polestar 3)。与此同时,极星也公布了极星 3 的中国区售价:双电机长续航版本 88 万元,双电机高性能版 103 万元,并且开启了预定。
消息一出,全网哗然。原本被赋予众望的极星品牌新时代产品极星 3 ,口碑被高昂的定价所拉下。一时间关于极星 3 的价格讨论非常火爆,本篇文章将带你了解,88 万的极星 3 究竟如何?
一、生来要强:极星品牌背后的故事
- 为赛事而生的前身
讲到极星大家都会想到它的英文名 Polestar ,Polestar它的前身是 Flash Engineering 车队,诞生于 1996 年,在这一年,名为Jan Nilsson(简·尼尔森)的车手兼老板组建了自己的车队 Flash Enginneering ,并参加了瑞典的房车赛(STCC)还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在后续的几个赛季中,这支车队一直都在实用沃尔沃车型参加赛事,其中包括沃尔沃 S40 Super Turing 赛车以及 S60 S2000 等等。
2005 年,Jan Nilsson 将绝大部分股权转让给了车队原来的工程师 Christian Dahl,此后车队改名为 Polestar Racing Team,Polestar 北极星之名第一次出现在了世人面前。
从这时开始,Polestar 北极星也正式成为了沃尔沃旗下的官方改装厂,专门为沃尔沃打造品牌旗下的高性能民用车。
2015 年,沃尔沃公司全资收购了 Polestar 品牌。但车队还是由 Christian Dahl 经营,并且改名为 Cyan Racing,也就是如今在 WTCR 赛事中大名鼎鼎的领克 Cyan Racing 车队。
- 电动化代名词的现在
2017 年,Polestar 宣布成为一个全新独立的高性能电动汽车品牌,中文名极星,从这时开始。Polestar 开启了属于自己的电动新纪元。
纯粹(Pure)、先锋(Progressive)、高性能(Performance)是极星的品牌理念,从产品设计上也不难看出,这个来自北欧的高端品牌一直都站在汽车设计的前列。
在品牌发布的同时,旗下首款车型极星 1 也一同发布, 全球限量发售 500 台,售价 145 万元。
2019 年,极星品牌真正意义上的“首款量产车型”极星 2 正式发布,但也是基于这台车的发布,极星品牌开启了自己的坎坷之路。
二、前车之鉴:极星 2 在国内的“失败”案例
结合极星 1 和极星 2 的过往“惨案”来看,极星的品牌战略其实有点类似于特斯拉和蔚来,在创立初期先打出一款定位较高的标杆车型,紧接着再推出走量的车型。
目的就是为了拉高消费者心中的高端形象以及调性,从而实现“高举低打”的战略措施,为后续新车型谋取更加稳定的市场基础。
想法非常好,但实际却变成了“失败”案例。
首先,前面也说道极星 1 全球限量发售 500 台,售价 145 万元。其产品定位是一款限量跑车,小众且不主流,这既没有特斯拉 Model S 的量产属性,也没有蔚来 EP9 的“非卖品”以及圈速成名史。这也导致极星“高举低打”的战略并不显著。
在极星 1 没有“立威”的前提下,开始推出了走量的极星 2,刚上市之时,售价为 29.8-41.8 万元。
这售价在当时和现在都不算便宜,并且还是定位于一款紧凑跨界车。要知道在当时国内消费者还没被新能源“熏陶”时,车身尺寸大小是他们购车选择的重要标准之一,而极星 2 显然不太“合群”。
并且以同样的价格完全可以考虑比亚迪汉、小鹏 P7 甚至是特斯拉 Model 3/Y,而极星 2 显然没有突出的产品力以及品牌力去说服消费者选择它。
最终,极星 2 采用了“打骨折”的终端优惠价格以换取了一定的国内销量,但在如今出现更多的强劲竞品下,极星 2 更是寸步难行。
不过,虽然国内没有起色,但在海外,极星 2 的销量却相当不错。原因是极星原本就来自瑞典的汽车制造商,在欧洲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并且整个设计调性其实也会更受到欧洲地区消费者青睐。
三、重蹈覆辙:88-103 万的极星 3 产品力在哪里?
本以为极星依然会坚持走着“高举低打”的战略,从高端开始切入市场,覆盖 20-40 万元、40-60 万元市场。但没想到极星 3 的发布,却给我“一记重锤”(这里 cue 一下吴颖)。
极星 3 的中国区售价:双电机长续航版本 88 万元,双电机高性能版 103 万元,是梁静茹给你的勇气吗?
但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定价权其实在于瑞典团队那边,所以这个售价并不是国内团队进行市场调研出来的结果。
那就让我们来“细品”一下 88-103 万的产品力吧。
首先,极星官方给极星 3 的定位是超豪华高性能纯电 SUV,那我们先来看看极星 3 的超豪华外观内饰设计。
虽然目前极星是由吉利和沃尔沃合资打造,还在中国生产,但极星的设计风格还是保留了北欧一贯的性冷淡风格,以简约和小众自诩。虽然很合我个人的胃口,但对于大多数国内消费者来说,可能还是接受不了这样极简的“超豪华”。
其次极星 3 重点宣传了其采用了许多空气动力学的外观设计,看似很运动、很性能,但它的风阻系数只有 0.29Cd。
对比起同级别,或者是更低级别的车型来看:路特斯 ELETRE 为 0.26Cd、特斯拉 Model X 为 0.24Cd、宝马 iX 为 0.25Cd、蔚来 ES7 为 0.263Cd、小鹏 G9 为 0.272Cd。似乎这空气动力学设计没什么实际作用。
不过好在,极星 3 是由沃尔沃 SPA2 平台全新打造而来,长宽高达到了 4900/2120/1627mm,轴距为 2985mm,轴长比在同级别车型里算是数一数二的存在,期待一下后续的乘坐空间情况。
内饰上,极星 3 同样延续极星 2 的传统,采用了完全可溯源的环保材料,并且从「Weave Tech」升级到了「 MicroTech」完全可溯源的羊毛制品 。
同样,中控屏幕尺寸也升级到了 14.5 英寸,芯片也采用了全新一代高通骁龙数字座舱,官方也没具体说啥型号,预计是 8155。不过仪表盘依旧维持极星 2 的 9 英寸仪表样式。
车机座舱还是搭载原生安卓车载系统,只是在极星 2 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升级,对车内功能和 HMI 设计进行革新。
百万级售价上,极星 3 基本把配置都拉满了,但又没完全拉满。对于智能座舱上的 AR-HUD、双屏、大尺寸屏幕、智能交互体验,舒适性上的后排座椅加热/按摩/通风,都没有。
相比国内疯狂内卷的产品力,只能说极星 3 太“克制”了。
再来说到「高性能」:目前国内极星 3 有两个版本车型:双电机长续航版和双电机高性能版。
- 双电机长续航版:综合功率 360kW,综合扭矩 840 N·m,百公里加速 5.0s,111kWh 电池组,CLTC 续航 670km;
- 双电机高性能版:综合功率 380kW,综合扭矩 910 N·m,百公里加速 4.7s,111kWh 电池组,CLTC 续航 620km;
似乎极星 3 对于「高性能」的理解和常人有些不同。
路特斯 ELETRE 顶配百公里加速 2.95s、特斯拉 Model X 三电机全轮驱动 Plaid 版本百公里加速 2.6s、宝马 iX M60 百公里加速 3.8s、蔚来 ES7 百公里加速 3.9s、小鹏 G9 650 高性能版百公里加速 3.9s......
再来到智能驾驶环节,发现极星 3 “克制”的属性愈发强烈了。
极星 3 辅助驾驶硬件标配 5 个毫米波雷达、 5 个外部摄像头和 12 个超声波传感器。“是的,没错,没了。”
不过,极星 3 还是给了消费者选择的权利。提供了「带激光雷达的辅助驾驶套件包」,选装后你就会获得一个 Luminar 的激光雷达、一个英伟达提供的额外控制单元、3 个摄像头、 4 个超声波传感器以及前后视摄像头清洗功能。但目前该套件包还不可选装,具体开放时间待定。
当然,不排除极星能够认真听取用户意见,将该配有的配置硬件都在交付前给配上。
四、枝对叶比:与哪些车型相互竞争?
如果对于极星 3 的克制还不算清楚的话,那我们就从同级别车型对比看看。
特斯拉 Model X 以及宝马 iX 母庸质疑入列了,国内市场的话,似乎只有高合 Hiphi X 的售价能够媲美。那我们就拿这四款车型做个简单的对比:
从对比表也能看出,极星 3 已经相当克制自己的各项参数了,并没有出现特别突出的地方,与品牌的低调简约属性对应上了。
当然,极星 3 的优势并不是在眼花缭乱的参数方面,而是在于体验以及细节。
就比如在驾驶质感上,极星也是少有的出自赛道的品牌,所以在底盘调教方面有着深厚的功底。
确实,我之前驾驶过极星 2 一段时间,它所给我带来的驾驶乐趣让我久久不能忘怀,以至于追求运动以及单身的年轻朋友,我都会推荐一下优惠过后的极星 2。
所以对于极星 3 的驾驶体验,我依然保持着较高的期待。
不过,极星 3 的到来却有点久,2023 年 4 月上海车展进行中国首秀,2023 年中率先在中国成都工厂开始投产,预计在 2023 年 Q4 才开启首批交付。
也就是说我,或者用户、消费者,要到 2023 年 Q3 才能真正上车体验到这款车型的精髓所在,但在此之前,极星 3 你的 88- 103 万元的售价,拿什么吸引消费者?
编辑总结:
抛开售价不谈,我认为极星 3 无论是外观还是内饰设计,都很符合我的胃口,汽车设计师来做 CEO 确实与众不同。
不过,车嘛,价格肯定要谈的,从 88-103 万元的售价也不难看出,极星的瑞典团队对于中国市场的调研确实不够多,如果真的了解国内消费者的需求,也不会扔出一个这样的售价。
对于潜在消费者或者是极星的忠实用户都给予“伤害”。
最后,我也期待极星 3 在交付前的一年时间,能够真正看到国内消费者的需求,对其配置、价格、权益做出调整。极星 3 是一个好产品,但定价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