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站推荐
- 全站置顶
- 首页推荐
- 社区推荐
-
置顶推荐
- 6小时
- 12小时
- 24小时
- 3天
- 一周
- 长期
- 设为精华
- 热门推荐
- 撤销审核
- 进小黑屋
- 生成议题
余大嘴很聪明,虽然是华为主导问界的产品定义,但没有把成本花在自动驾驶上面,而是花在了底盘、三电、车机、外形内饰这些上面,结果大家也看到了,最近几个月,问界销量爆红。
关于华为造车,华为内部有两派,以余大嘴为代表的亲自下场派,和以徐直军为代表的供应商派。今年5月之前,两派还不分胜负,由于徐直军的职位高于余承东,之前一直是供应商派略占上风,任老板也力挺供应商派。
但今年5月份以来,问界的销量给了亲自下场派以极大的信心。而极狐HI、阿维塔这两个供应商派极为重视的样板客户,先后哑火,供应商派现在已经开始怀疑自己,他们距离老板做出「华为不造车」的承诺有效期只剩下8个月的时间了。
很明显,这8个月里,已有的两个样板客户不会有什么起色,那么其他客户呢?已经失败两次,还有第三次第四次机会吗?我看极其渺茫。但这8个月里,问界的销量继续爆增是肉眼可见的,特别是M5纯电版上市之后。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我认为核心原因就在于,供应商派把自动驾驶作为华为的主要价值去被集成,导致终端产品价格居高不下,但驾驶体验又不明显,毕竟装了多个激光雷达、多个高算力芯片,但仍然不可能马上做到完全自动驾驶,而如果作为辅助驾驶来用,这套系统的成本就显得太高了,愿意为之买单的小白鼠并不多。
反观亲自下场派,没有认「华为就必须搞自动驾驶」的死理,把终端品牌、终端渠道这一套优势发挥到极致,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从比亚迪的销量也可以看出来,都说「电动化是上半场,智能化是下半场」,但很明显,下半场还没开始,什么时候开始,还不知道。听说小米第一款车定价30万以上,主打自动驾驶,我觉得有点悬了。
那么在市场还处于「上半场」的当下,自动驾驶应该怎么玩儿?
我的看法是,要么学博世,要么学特斯拉。
博世采用集成低算力低成本硬件的方案,虽然自动驾驶效果不尽如人意,连车道居中都不稳定,但它仅仅将其作为L2级的辅助驾驶来卖,也没人说什么,因为便宜,几千块的成本,8万块以上的车都用得起,先装车走个量,再说其它。
特斯拉是甭管你买不买,我都先把自动驾驶硬件给标配进去,而且摒弃激光雷达,用的是最便宜的传感器,摒弃昂贵的英伟达GPU芯片,用自研的ASIC便宜货,严控方案成本,这是硬件能够标配进每一辆车的前提。L2级的辅助驾驶功能也免费送给用户。但对少数极客用户,开放L4级的自动驾驶测试版使用权限,并且还要经过筛选。想成为小白鼠给特斯拉做测试,也不是那么容易。
为什么要把自动驾驶硬件标配到每一辆车?因为这样可以方便搜集数据。自动驾驶的研制,需要海量corner case场景的数据,说白了,就是需要「海量小白鼠」给厂家提供「免费测试」,因为缺少数据的多样性,就不可能做好自动驾驶。
极狐HI、阿维塔的失败表明,愿意多花十几万为不成熟的自动驾驶系统买单的用户,是极少数。仅靠这些用户购买的车辆,无法实现corner case数据多样性。
就蔚小理这三家的自动驾驶发展路线来说,我最看好理想,其次是蔚来,最后是小鹏。
理想在自动驾驶硬件方面没有过分堆料,注重成本控制,同时把硬件标配到每一辆车,具备实现corner case数据多样性的能力。蔚来硬件堆料堆的厉害,但因整车售价较高,似乎也能裹得住这些自动驾驶硬件的成本,据说自动驾驶硬件也标配到了每一辆NT2.0车中。小鹏就不同了,除了尚未上市的G9,之前的P7、P5等车型由于价位不高,自动驾驶硬件没能成为标配,选配的订单占比也不多,数据多样性最差。
以百度、Weymo为代表的L4派,已经玩儿了很多年自动驾驶,在国内百度可以说是最早玩儿的,但结果我们都看到了,至今还只能在个别路段、个别区域「demo运营」,无法实现量产。特斯拉在美国开展FSD Beta测试,最近两年经过了十几个版本的迭代,目前来看,效果越来越好,人工介入率越来越低,距离实现完全免人工介入的终点目标越来越近。
事实表明,自动驾驶选「堆硬件」的路走不通,选「堆数据」的路才是正确的。数据越多越好、场景越丰富越好。要实现数据多、场景丰富,就必须做到低成本。因此,选择什么样的硬件、匹配什么价位的车型、预期多大的销量,非常重要,这关系着数据的多寡。
回到最初的话题,华为供应商派的自动驾驶走了配备多个激光雷达、高精地图、大算力芯片的路线,定位高端车型,一开始就错了。亲自下场派做的问界,暂时放弃了自动驾驶,有取有舍,把成本花在其它方面,应对与特斯拉Model Y的竞争,起码近期来看是有效果的,先把销量做起来,把品牌做起来,后续再谈自动驾驶。毕竟研发自动驾驶需要足够大的销量做支撑,没有销量就没有数据量,没有数据量的自动驾驶只会成为空中楼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