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全站推荐
- 全站置顶
- 撤销首页推荐
- 社区推荐
-
置顶推荐
- 6小时
- 12小时
- 24小时
- 3天
- 一周
- 长期
- 设为精华
- 热门推荐
- 撤销审核
- 进小黑屋
- 生成议题
在看奔驰半年报告的新策略里面,充满了很多值得讨论的东西:在特斯拉、蔚来汽车和理想汽车这样新生代的车企冲击下,奔驰从战略上开始收缩了,重新向更高端的定位聚焦。
目前的组合策略包括:
- 品牌重塑产品矩阵, 75% 以上的投资将用于开发盈利性最强 (高端) 的细分市场产品。2026 年将高端车型的销售份额较 2019 年提升约 60%,而入门级的车型价值量将降低 25%。
- 在市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于 2030 年前实现全面纯电动,至 2039 年实现新车产品阵容的碳中和,在电池方面的投资,局限于 ACC 和下一代电池,整体电池还是依赖于采购。
- 电动汽车的开发围绕着中大型纯电车型架构平台 EVA2 (车型包括全新 EQE、全新 EQE 纯电 SUV) 和随后推出的 MB.EA 车型架构平台。
在特斯拉不断冲击下,尤其是如果今年特斯拉还在往 150 万的方向努力,受损最大的是三家德国豪华品牌。因此总体的策略开始往这种缩量保利润的模式走,也确实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在 2022 年 Q2,供应链还受限制的情况下,奔驰的入门级车型从 17.7 万下降到了 13.9 万;
核心车型从 26.6 万上升到 27.3 万,利润丰厚的车型从 7.8 万下降到了 7.5 万 (4 万的 S 系列,3.2 万的 AMG 和 5000 台迈巴赫和 9000 台大 G) ,总的一个季度销量从 52.1 万下降到了 48.7 万。
新能源汽车从 5.9 万上升到了 6.4 万,其中纯电动汽车从 2.1 万上升到 3.1 万台,插电混动从 3.9 万下降到了 3.2 万。


Part 1
产品矩阵往上走
奔驰品牌最新战略规划,将进一步聚焦豪华,升级产品阵容,加速通往“全面电动”的未来,致力于结构性提升盈利能力。
高端豪华产品阵容包括梅赛德斯-AMG 和梅赛德斯-迈巴赫品牌的所有车型、梅赛德斯-EQ 品牌的高端车型、梅赛德斯-奔驰 S 级轿车、G 级车以及全尺寸豪华 GLS SUV 及其他限量版车型和臻选跨界款车型。
10 万欧元以上的高端车,这个数字从 2019 年的 25 万台,增长到了 2021 年的 30.5 万台,奔驰要在这个基础上,增长到40 万台。

“核心豪华”是奔驰产品中坚阵容,也是奔驰希望在特斯拉和中国新势力冲击下最想稳住的市场,包括梅赛德斯-奔驰C 级车和 E 级车家族及其衍生车型,这是奔驰销量的大头。
2019 年 135 万,2021 年 103 万,奔驰希望持续保持在 135 万,提速电动化进程来应对特斯拉的冲击力。这快需要新增一款基于中大型纯电车型架构平台 EVA2 打造、专门针对中国市场设计的全新车型。

奔驰之前的入门级豪车 (轻奢打法) 其实没办法吸引年轻人和新生代的注意,奔驰会将 7 款车型精减至 4 款,主要开发下一代新生代车型模块化架构(MMA)平台打造的产品。
但是整体的量限制在那里,萎缩 1/4 以后这块也就只有 50 万左右。在这个细分市场,Model 3 和 Model Y 的冲击力是很强的。

从整体来看,也正是基于此,奔驰的量重新分配一下,整体保持在225万的市场规模。
- 40 万高端豪华车
- 135 万核心豪华车
- 50 万入门级豪华车
Part 2
电池的供应
在这个基础上,奔驰电动化预估 2030 年需要 200GWh,折合 2 亿 kwh=100kWh*200 万台车,这个 200GWh 可能还是算上了商用车,似乎用不了那么多电池。
从电池分配来看,目前 CATL 变成了奔驰的关系扩大的合作伙伴 (下一代电池的供应商) ;ACC 次之,作为研发的抓手,孚能在中国供应一些,AESC 在美国供应一些。
备注:奔驰宣布扩大与锂离子电池制造商 CATL 的电池供应合作伙伴关系,奔驰将成为第一个从匈牙利工厂接收电池的合作伙伴(初始订单量最大)。
2020 年 8 月初,宁德时代宣布成为奔驰电池领域头部供应商,为奔驰乘用车产品提供的电芯及模组,为其轻型商务车产品提供电池包。

也正是有了聚焦高性能车的策略,目前和 ACC 的合作,是奔驰高性能电池的策略,中低端毕竟有 185 万车在那里摆着。

从化学体系来看,从 LFP 到高镍电池,奔驰后面还是走模块化兼容的策略。

下一代电池围绕高硅的快充电池,固态电池等等,奔驰通过小比例的战略投资来进行跟踪。

贯彻和英伟达的合作以后,目前奔驰在这个领域是拿得出手的。

小结:
总体来看,奔驰这种主打卖高端的 策略 ,等于又回到了当初扩张之前的道路——市场确实是受到了冲击,想要通过变革重新在财务上取得好的表现。
但是这个策略在当下行不行得通,特别是高价的纯电动,至少在目前的中国市场是较难被买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