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tailStore.author.is_follow?'已关注':'关注'}}
首页推荐
管理
38张图解析富士康3款电动汽车,Model C/E/T「致敬」特斯拉,还有自研智能驾驶
文章

今天,在鸿海 2021 科技日上,传言了 1 年的「富士康牌电动车」终于正式亮相—— 而且一发就是 3 款 。

鸿海集团董事长刘扬伟表示,1 年实现这样的成果,在传统造车领域已经非常快——「我们每个月都有新的合作伙伴加入」。

其中包括主流价位 纯电 SUV Model C、豪华性能纯电轿车 Model E,以及纯电巴士 Model T。

是的,Foxtron (鸿海旗下汽车品牌)一下从名字上挑战了两家车企——特斯拉与福特。

但鸿海似乎并不在意名字,因为「Model 某某」只是车型代号。鸿海将这三款车定义为 「参考原型车」 ,详细的解释则是「 提供给品牌客户作为制造参考,客户后续可以依据自身要求做调整」。

听上去很熟悉——和鸿海的主业很像, 这三款车可以说是智能电动汽车的「公模」,Foxtron 只是这个平台其中一个应用者。

在手机/电脑硬件领域,公模是各大代工厂的常用手段。

比如笔记本电脑,同方、鸿海等代工厂会针对市场定位制造出一台「毛坯」笔记本(游戏/轻薄等不同取向),然后微星、戴尔等 OEM 厂商会根据品牌设计风格做自定义。

这样的策略在智能电动时代能否走通?鸿海发布的三款原型车各自有什么卖点?除了硬件,「富士康电动车」还有没有软件能力?

我们今天配着图片慢慢说。

一、三款车,两个平台

先来回顾下三辆车的定位:

Model C 是 主流价位纯电 SUV (台币不超过 7 位数,也就是 25 万左右人民币);Model E 是 全尺寸豪华纯电轿车 ;Model T 是 智能纯电公交车 。

其中 Model C 和 Model E 基于同样的鸿海平台打造,这套平台的参数包括:

适配 B+ 级到 E 级尺寸

100kW-640kW、250-1000N·m 的多种电机配置 300 到 800+ 公里的工况续航

除了参数,鸿海开放平台的官方定义包括 「硬件模组弹性客制」、「软件定义的云端升级 EEA 平台」、「智能网络自动驾驶生态软件平台」 等——也就是 2020 年官宣的「MIH 平台」。

结合不同的外观设计,鸿海电动车平台号称可以打造轿车、GT、SUV、MPV 等多种车型,而 Model C,也就是当年代号 Fisker 的产品,将会是这套平台的落地之作。

Model C 的长度为 4640mm,轴距达到了 2860mm。得益于较高的空间挖掘率,Model C 将会同时提供 5/7 座版本。

鸿海表示 Model C 的风阻系数为 0.27,低于主流 SUV 0.3 的水平。

同时后排腿部空间达到了 16.5 厘米,后车门开合角度为70°.

高配的四驱版 Model C 将会搭载最高 400 匹马力(前 100kW+后200kW 电机)、700N·m 扭矩的前后双电机组合,百公里加速为 3.8 秒。

能耗方面,鸿海表示 MIH 平台通过集成电驱、能量回收、轻量化铝合金、降低滚阻、降低风阻等手段控制能耗。

一波操作下来,Model C 的工况百公里能耗为 13.4kWh,工况续航为 700 公里。

鸿海没有正式透露,但从现场动画里面可以看到,MIH 平台会率先量产两款电池,分别是 58kWh 以及 96kWh。

这里呈现的最终数值,与去年鸿海科技日 2020 的数据有一定出入。在去年科技日上,鸿海表示 MIH 平台的三款电池将分别是 96/100/116kWh。

时间表方面,Model C 将于 2023 年正式上路。目前已经经过了品质测试,即将开始 20 万公里的道路实测。

基于同平台的 Model E(代号 Luxgen),则可以看做是「Model C Pro Max」。

Model E 由意大利宾尼法尼纳设计,车长达到了 5.1 米,轴距也达到了 3.1 米,这已经是特斯拉 Model S、蔚来 ET7、奔驰 EQS 的同台对手。

不仅尺寸,Model E 还将动力提升了一个级别。前150kW+后400kW电机,总功率 550kW 的动力总成加持下,Model E 的百公里加速时间可以缩短至 2.8 秒。

事实上,去年鸿海就已经表示会提供更多电机选项。其中包括前95-200kW电机,或者后150-240kW电机,以及配备单独2AT变速箱的340kW后置电机。

另外,Model E 的风阻系数为 0.22,工况续航也比 Model C 更高,达到了 750km。

同时,MIH 平台的 EEA 架构和 ADAS 系统也会出现在 Model E 上,中控也会是更有高级感和科技感的主驾位三联屏。 Model E  的 B 柱上还有一个摄像头,用于人脸识别进入车内。

而外观上最突出的亮点,则是位于车身前后,左右下方的四块屏幕。和高合类似,Model E 可以显示多种组合动画,用于提示行人、显示车辆状态。

还能给外面的道路参与者点赞:

Model E 预计将于「Model C」之后登场,也就是起码 2024 年。

Model T(代号 E-Bus)则是全新打造的一款智能纯电巴士,预计将在 2022 年于高雄开始服务,这也会是第一款正式上路的富士康纯电汽车。

鸿海表示 Model T 在承重 10 吨的情况下,移除配重导致的车身变形量小于 1 毫米。并且经过了 20 万公里的加速耐久测试,以及 1000 小时的刚性强度测试。

Model T同样搭载了鸿海自研的三电系统,最高车速可以超过 120 公里。

三电方面,Model T 使用了 400kWh 的电池包,工况续航超过 400 公里。

Model T 也号称是台湾省第一款智能巴士,采用了电子后视镜,以及三联屏的中控台,另外车身四侧都有 48 英寸的 LCD 显示屏。

二、自动驾驶/智能座舱

和硬件平台一样,鸿海也推出了旗下高级辅助驾驶系统,而鸿海的合作方,叫 Mobile Drive。

Mobile Drive 上一次获得如此大的曝光度,还是在今年 5 月 18 号。当时鸿海旗下的富智康(富士康)和车企 Stellantis(PSA+FCA 集团合并后的名字)决定,联合向 Mobile Drive 注资,比例各为 50%。

鸿海+PSA+FCA 注资成立 Mobile Drive,这是 横跨汽车和电子两大硬件制造业 的软件向合作。

5 月份的合资发布会上,Stellantis 首席软件官 Yves Bonnefont 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Mobile Drive 将研发个性化并且可升级的驾驶舱,具有生物识别、人工智能、远程操控以及增强现实 AR 的功能。

这意味着合作之后,2018 年成立的鸿海全资智能驾驶技术公司富智捷将逐渐融入Mibile Drive,两者合二为一。事实上今天的科技日,Mobileye Drive 已经打出了富智捷的中文名。

想要聊软件,必须先提鸿海很久之前就提出额「3+3=∞」。

其中的「3+3」,指的是 all in 三大产业——电动车、机器人 、 数字健康三大领域; 以及在 三大核心技术——人工智能 、 半导体和 5G/6G 通讯上实现产业升级。

MIH 平台、三款参考原型车,以及 Mobile Drive,都是鸿海「3+3」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因为在鸿海的定义里面, 电动汽车相关产业是「3+3」的头号目标。

正因为 all in 智能纯电,鸿海才会 all in 软件。

Mobile Drive 技术长徐宏民公布的一系列技术点,包括智能座舱以及智能驾驶,则是鸿海电动车「软实力」的首次集体展示。

不过稍显可惜的是,今天 Mobile Drive 展示的智能驾驶/座舱功能, 只能拿个基本分 ——因为它们面向的,是 2023,甚至 2024 年的量产电动车。

「软件定义汽车」,这句话已经成为了共识,鸿海自然也将其奉为其智能电动车的金科玉律,而同样地,由软件孵化的生态,也将是鸿海电动车的目标。

Mobile Drive 将会为鸿海打造一整套与云端互联的软件生态,叫Mobile Drive Cloud。其中包括智能座舱、软件应用、OTA、内容推荐等等。

与云端互联的另一个关键,是智能座舱感应。

基于车内的摄像头,MIH 平台车型将可以智能监测什么类型的人坐在哪个座位。

比如「小孩坐在后排」的场景下,车辆会自动关闭儿童锁;比如「女性在使用娱乐屏」场景下,系统会自动推荐符合用户画像的娱乐内容,还会根据是否使用耳机,自动停止/播放娱乐内容。

但除此之外,Mobile Drive 的智能座舱功能就显得 有点保守 ,比如还将「语音搜索餐厅」作为宣传主打。

智能驾驶方面,目前 Mobile Drive 已经实现了 L2.5 级别功能。而根据徐宏民的讲解,「增加安全度」是 Mobile Drive 研发智能驾驶的核心诉求,因为 94% 的交通事故都来源于人类误操作。

在 L2.5 之后,Mobile Drive 表示他们已经做到了「L2.9」,也就是目前主流的智能驾驶功能。包括 驾驶员监测、分心警告、自动变道、自适应速率过弯 ,等等。

三、新时代,会有造车新模式吗?

鸿海做了 47 年代工制造。

从高压阳极帽到电脑用线缆,再到后来的苹果御用、消费电子 OEM 王者,鸿海走了半个世纪的,一直是「制造升级」之路。

当诸多豪门把持了一个多世纪的汽车工业,被智能电动撕开一道口子,另一个领域的制造王者很自然地想要分一杯羹,而且胃口不比任何人小。

裕隆汽车集团 CEO 严陈莉莲,今天来给鸿海科技日站台。Model C 的第一个非鸿海制造商,就将是裕隆集团。

自己拥有造车能力的裕隆,选择鸿海擅长的代工思路可能性不大。而鸿海的准备方案非常多——从直接代工,到共享底盘技术,再到外观设计,MIH 豪华午餐非常丰富。

其中与裕隆合作的第一个智能电动汽车工厂,就将聚焦于东南亚市场,预计年产能达到 5 万辆。

和鸿海殊途同归的,还有华为。

徐直军多次强调的「华为不造车」,到了今年终于图穷匕见——分别与北汽、广汽、长安合作打造的「HUAWEI Inside」模式。

与曾经响彻大家小户的「Intel Inside」有异曲同工之妙。当时人们无论是买联想、戴尔,还是惠普的电脑,第一句话肯定是「你这电脑 i5 的还是i7的?」——重要的甚至不是牌子,而是为牌子赋能的技术供应商。

华为、鸿海,目标就是和英特尔一样, 超越「牌子」,握住智能电动时代的技术咽喉。

你们认同这样的造车新模式吗?今天这几款「富士康汽车」,你们觉得有没有希望?

写评论
积分赞赏
点赞
评论区
  • 编辑
  • {{is_favourite ? '已收藏' : '收藏'}}
  • {{is_personal_top ? '取消主页置顶' : '个人主页置顶'}}
  • 举报
  • 加入黑名单
  • 删除
  • 取消置顶
  • 置顶推荐
    • 6小时
    • 12小时
    • 24小时
    • 3天
    • 一周
    • 长期
  • {{digest?'撤销精华':'设为精华'}}
回到顶部
  • 全部评论{{detailStore.commentnum}} 条
  • 只看作者
  • 最热
  • 最新
  • 最早

「待审核」

{{ comment.relativeTime }} 已被赞赏 {{comment.integral}} 积分 回复

暂无相关评论

发表一下个人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