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站推荐
- 全站置顶
- 首页推荐
- 社区推荐
-
置顶推荐
- 6小时
- 12小时
- 24小时
- 3天
- 一周
- 长期
- 设为精华
- 热门推荐
- 撤销审核
- 进小黑屋
- 生成议题
除了前几年被美国扶持起来、后又被中国企业收购的A123 System之外,就再没有让人印象深刻的电池企业。欧洲车企针对锂电池的努力,最终也都不了了之。
动力电池这个领域,欧洲、美国为什么会被落下?它们还有赶超的机会吗?听听业内专业人士怎么说。
美欧为何落后中日韩?
在动力电池领域,可见的现象是美欧似乎被中日韩国家全面压制,老牌西方车企所用的电池都来自东方国家,甚至特斯拉所用的圆柱电池,技术也来自日本松下公司,超级工厂也是与松下合资的。
然而美国欧洲的动力电池技术真的很弱吗?未必,实际上当下量产的以及在研的几种动力电池技术美国公司有很深的技术储备,只是没有形成大规模产业化。
主要的原因还是政策,美国和欧洲一直在石油产业链的顶端,处于掌控地位,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美国页岩油革命的发生,美国更是从石油进口国一跃成为了石油输出国!
当下的美国政府实在没有更多的理由支持纯电动的发展。事实上,特朗普政府几乎从未明确表态支持纯电动产业的发展,美国的政策对于纯电动、氢燃料电池等新能源产业处于给补贴,但并不过分热衷的状态。
再来看欧洲,那里一直是传统汽车产业最强大、最发达的地区,由于采取的跟随美国战略,在石油上也并没有很多的压力存在。面对新的产业变革,动力明显不足。但出于对中国市场的重视,以及特斯拉的咄咄逼人,包括大众在内的欧洲车企已经开始行动,发力开发纯电动车型以及布局动力电池产业。
作为中国,一方面石油是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命脉,战略上没有优势,另一方面纯电动技术的大力发展,确实给了一次追平甚至超越美欧汽车强国的机会。
从产业发展来说,中日韩很早就已经成为全球消费电子电池的主供应商。许多动力电池厂商都是从消费电子电池业务直接扩展而来,业务和产业链上具有先天优势。
从客户拓展方面,日韩深耕欧美多年,国内企业立足本土,基本上都已经和相应的主机厂建立较稳定的供应关系。规模优势和技术优势明显,欧美本土电池厂很难介入。
固态电池是新方向吗?
锂离子电池是存在理论能量密度极限的,与之相比,固态电池理论上能量密度极限高,充电快、更安全,但在技术上,尚未大量量产化,目前所有固态电池技术的参与者都仅解决了一部分问题,未来在商业化上,将是一个各家参与者比拼研发、量产化速度,群雄逐鹿的状态。
即使还不足以大规模量产化,固态电池作为一种研究方向的成功率还是很高的,丰田、宝马、戴森、宁德时代等都布局了固态电池,在研究上也逐渐出现新的突破,未来固态电池的发展比较为观。
三元锂电池目前的单体能量密度已经接近极限,很难再有大的突破, 提高镍的含量,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能量密度,但是高镍的热稳定性很差,电池内部的热反应就会非常剧烈,安全问题令人担忧。
固态电池由于使用固体电极和固体电解质,具有不可燃、无腐蚀、不挥发、不漏液,高温下表现良好,安全性更高的优点。但是产品使用寿命过短,传导率也低的可怜,同时制造成本方面居高不下,这些都是量产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根据丰田的估计,固态电池技术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成熟,预计2030年前后能够实现量产。
中国电池企业能承受日韩冲击吗?
宁德新能源已经成长为国际性的供应商,甚至为大众MEB平台提供电池。即使其产能节节攀升但是在国内还是供不应求。不少整车厂都寻求合资来确保产能,上汽时代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电池放开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加上国家补贴退坡,性能差的电池供应商压力将很大。存货下来的势必是类似宁德新能源这样的优势企业。
固态电池的固态电解质的低电导率带来的内阻大、倍率性能低等问题极大限制了固态电池的商业化,特别是在电动汽车上的使用。固态电池赛道上不止有电池厂商,丰田正在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方向以领头羊的姿态一路狂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