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tailStore.author.is_follow?'已关注':'关注'}}
管理
探秘特斯拉:下一代充电站、Fremont工厂实拍、拷问Model 3
话题文章
写在前面:

今年十一,蟹老板的好朋友,腾讯汽车的电眼「常岩」前往美国做了一组探秘特斯拉的稿件,我大概总结为下一代充电站、Fremont 工厂实拍与拷问 Model 3。

在征得同意后,今天全文转载三部曲的最后一篇(也是让蟹老板大开眼界的一篇):「探访特斯拉 Fremont 工厂,实拍无畏舰队启航的地方」。另外两篇,我提供链接如下:



就在我们出发去美国的当天,特斯拉公布了2018年第3季度的生产和交付报告,这一季度的很多数字不仅刷新了特斯拉历史纪录,甚至一个季度的成绩就超过了过往几年的总和,譬如,当季交付了83500辆汽车。


单纯一个数字可能大家没什么感触,翻译过来的话,就是特斯拉在这一季度在美国交付的数量超过了奔驰A、B、C到Z的总和,离宝马的1、2、3到8也只有一个季度的距离。

而单论Model 3一款车的销量,也成功地占到了美国中型尺寸豪华轿车52%的份额,奔驰、宝马、奥迪、捷豹、雷克萨斯一起上也没打过。

两分来看,唱反调者会说这是因为特斯拉之前积压的Model 3订单太多了,而乐观者则会说这是因为特斯拉的工厂产能起飞了。


那么,负责生产全部车辆的Fremont工厂里正在发生什么呢?成年特斯拉工厂产能这件事,没有人会嫌多。Fremont工厂最为人所熟知的影像,还要算2012年Discovery频道在Model S量产之前所拍摄的工厂画面,彼时特斯拉刚刚买下这座1962年到1982年隶属于通用汽车,而又在1984年到2009年之间为丰田服务的老旧工厂。


那部“超级工厂”纪录片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除去特斯拉对于Fremont工厂在设施、布局上的改造外,更重要的是当时还有大量的厂房面积被归于“暗区”,他们就像月球永远不被看见的暗面一样,等着被大规模开发的瞬间。时间如白驹过隙,当日历上最大的数字翻入2018年的时候,Fremont工厂已经拥有了4条总装线,按照本季度的效率来看,也将在年底无限度地接近特斯拉最初规划的50万辆/年的规划。


对于经常被与“效率、环保、改变、加速”等关联在一起的特斯拉来说,工厂作为“能够生产机器的机器”,其重要性甚至要高于车辆本身,产能的提升如果只是依靠规模的倍增未免过于索然无味,智能化和柔性化才是变革的关键。


Fremont工厂向来不愿意在关键设备数据上屈居第二,北美地区最大的冲压机(有7层楼高)和举升机器人都在这里,而最近部署完成的4500吨级自动冲压线,可以实现在3分钟内更换一套模具。


在冲压车间的屏幕上也可以看到屏幕上的规划进度,特斯拉在Fremont工厂做到了生产排期和元器件乃至整车的全流程跟踪,收集的数据一方面用来进行车辆的质量回溯,另一方面也被用来提升工厂的生产效率。


对于之前较早的冲压产线,为了尽可能在满负荷工作中提升产能,减少模具更换的时间,工作模式会安排为会连续冲制足够数量的单一元件,然后在此收集整理后在送达下一工序。



在历经6年反复锤炼的成熟工序中,机器人正在以极高的效率来密集工作,Model S/X的天窗会由4台机器人合力安装,首先进行车身定位和扫描,随后机器人会举起车顶组件,一次性贴合在居中的位置上。


同样的场景会出现在焊装环节,引入CMT冷金属过渡技术及DeltaSpot电阻点焊技术后,你在整个过程中看不到几乎任何飞溅情况的发生,只能看到机器人手臂忙碌的身影,也正是这些技术的进步,让Model S/X高达97%比例为铝合金材料的车身保证了装配的精度和最终的强度。





多车型和多产线的混合工作环境,也让Fremont工厂的布局在几年间悄然发生变化,在Model S/X一台台被焊接成型的时候,你也可以看到Model 3的白车身正在工厂顶部穿梭而过。


除去车型多之外,特斯拉的车型定制化方案也让在产车辆的配置出现千万种组合,柔性生产成为Fremont工厂必须通过的考核,几乎每一台出现在总装线上的Model S/X的细微配置都有差异,但配套的器件调配系统会保障每一台车辆都按照定制的选项进行结合。





你在这里可以看到左、右舵的车辆和谐共处,这些在车尾后侧打孔的车辆你也一定知道他们的主人将在地球何处。


无畏舰队启航走马观花下来,对于Fremont工厂的粗略感受有二。其一,充分感受到了什么叫做生产的满负荷,在各个环节都能见到密集生产的器件和整车,如果按照一趟粗略游览过程中的观察的话,仅此一条产线过程中见到的零配件目测就能支撑千台左右的车辆生产。


其二,自动化比例低于之前的臆想,对于那些幻想中以为特斯拉工厂当中只有机器人冷酷工作的科幻迷来说,眼前劳动人民热火朝天工作的场景似乎会离他们的设想相差许多。


一个和传统品牌大厂给人感觉差不多的工厂,似乎是特斯拉当下不错的选择,消费者不会担心自己买到的车经历了什么“实验性”的生产流程,对于品质和设计会更安心,但这一定不是特斯拉想要的终极结果。


在接受Discovery采访时马斯克曾经亲口介绍过自己对于工厂的看法,他表示工厂的状态会影响到最终产品的理念,只有一个真正高效、精准、可持续的工厂,才能生产出同样高效精准可持续的汽车。


于是在Model 3产能爬坡的过程中,马斯克一直在自动化率的问题上修正自己的看法,在最初,他希望Model 3的生产能够达到接近95%的自动化率,但随后,一些环节上机器和人工不同的处理方式导致了产线效率的不同结果。


比如,车辆线束和一些内饰软板,人工只需凭借视觉和触觉经过细微的调整就可安装入位,但如果通过机器人的AI算法再进行调整就要付出多倍的时间。


但这不是自动化的问题,这是下一次产品和工厂升级的契机。正因为此,马斯克不止一次的表示虽然平台相同,但Model Y及后续车辆的线束要下降到一个不可思议的数量级(从当前车辆的约2公里降低为100米左右),这样才让机器直接安装成为可能,也让马斯克期望中的高自动化工厂成为可能。


而另一个维度上,特斯拉针对不定位车型所造成的制造工序的不同,比如全铝车身的Model S/X和大量使用钢材的Model 3在车身连接上使用的技术并不相同,也需要更合适的产线乃至工厂来进行生产。


从目前可以了解的几座新工厂的信息看,中国工厂有望在3年左右的时间内投产,欧洲工厂的时间也不会太晚,配合近期特斯拉已经规划或者透露的汽车作品,适合新模式生产的“车辆+工厂”的组合才能在当前Fremont工厂的基础上完全脱胎换骨。“就像找到一条路或者创造一条路一样,如果传统思维不可能完成你的任务,那么非传统思维就是必要的。”谁又能知道,说过这话的马斯克不会哪一天真的会在工厂中修建一条过山车呢?



就在我们从美国回来的第二天,特斯拉与上海市规划与国土资源管理局正式签订《土地出让合同》,确定了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规模将超过1200亩,这也让该工厂不仅在意义上,也将会在规模和产能上成为特斯拉下一阶段生产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斯拉给上海的Gigafactory 3起的内部代号是“Dreadnought”(无畏级战舰),站在Fremont工厂里之时,你是否隐约听到了舰队启航的号角?

写评论
积分赞赏
点赞
评论区
  • 编辑
  • {{is_favourite ? '已收藏' : '收藏'}}
  • {{is_personal_top ? '取消主页置顶' : '个人主页置顶'}}
  • 举报
  • 加入黑名单
  • 删除
  • 取消置顶
  • 置顶推荐
    • 6小时
    • 12小时
    • 24小时
    • 3天
    • 一周
    • 长期
  • {{digest?'撤销精华':'设为精华'}}
回到顶部
  • 全部评论{{detailStore.commentnum}} 条
  • 只看作者
  • 最热
  • 最新
  • 最早

「待审核」

{{ comment.relativeTime }} 已被赞赏 {{comment.integral}} 积分 回复

暂无相关评论

发表一下个人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