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站推荐
- 全站置顶
- 撤销首页推荐
- 社区推荐
-
置顶推荐
- 6小时
- 12小时
- 24小时
- 3天
- 一周
- 长期
- 设为精华
- 热门推荐
- 撤销审核
- 进小黑屋
- 生成议题
千站落成,理想移动的家更具象化。
这篇文章上线的时候,理想的第 1000 座超充站就正式落成了。
第 1000 座超充站坐落在珠穆朗玛峰脚下,是适配 MEGA 和未来理想新车的 5C 站。同时,这也是理想海拔最高的超充站,是 318 圣地巡礼先的终点。
伴随这座颇具纪念意义的 5C 站投用,距离理想正式开启布局超充站到千站,理想用了 561 天。
今年原本规划中剩下的 1000 座,在今年剩下的不到 60 天里是不大可能光速落地了。
但在千站落成背后, 理想汽车充电网络副总裁-孙广敏、理想汽车整车电动产品负责人-唐华寅 为我们带来了不少后续的战略思考和布局规划,聊这些比聊理想能否在今年剩下的时间再建 1000 座更有意义。
一、千站大阅兵
细聊之前,先来看理想 2024 年接近整年来在充电业务方面做出的成绩。
我手头有个数据,在 10 月 21 日,理想全国上线的超充站还是 922 座,其中有 811 座 5C 超充站,整体占比 88%。也就是说在 10 天的时间里理想落成并投用了 78 座超充站。
照这个速度来算,理想的下一个千站达成不会太久。
理想今年的目标仍然是上线 2000 座超充站,且截至 10 月中旬已完成定点的场站总数已经超过 2000,今年整体会向着 2000 站的目标努力。
早前数据的 922 座超充站主要分布在高速和城市两个场景,其中高速已经上线了 555 座,其中 495 座建在高速服务区,整体占比近 90%。
目前理想的高速超充站已经打通了六纵三横的全国高速干线,国家级高速里程覆盖率达到 62%,今年的目标是完成 70% 的国家级高速干线覆盖率 。
城市场景是理想今年开展的新业务,截止 10 月 21 日在城市内上线了 367 座理想超充站,其中有 256 座超充站装有 5C 超充桩,占比近 70%。
新的 4C 场站方面,今年 9 月首站上线后理想会进一步加速 4C 场站的部署,目前已经上线 17 座。
关于优选超充站,目前已经上线接近 1500 座,为理想车主提供优质的社会资源支持。在互联互通方面,已经接入超过 8 万座充电站,近百万根充电枪。这是目前理想汽车超充站的全国布局情况。
二、超充站不只是设备,而是产品
不只是把自己管理的产品当做是一个工业品和设备,而是真切地投入情感,这是每个好的产品经理、能造出好产品的负责人具备的思考。
孙广敏也同样如此。
在他眼中,超充站并不只是冰冷的充电设备,而是辅助理想「移动的家」使命的产品一环。因此,在将超充站当做产品运营的两年时间里,孙广敏和他的团队从电瓶角度总结出了几个面向用户的核心体验优势:
- 速度快: 孙广敏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如果用户体验过理想 MEGA 在 5C 超充站充电,就会发现在服务区去洗手间都要一路小跑,因为回来就已经充完电了。在速度方面理想确实可以兑现承诺,12 分钟左右可以完成 500 公里的续航补能。
- 确定性高: 在这里我们有具体指标, 一次性充电失败率小于0.5%。目前行业头部企业的失败率基本上在1%到2%左右,我们提高了2-4倍 ,这是通过我们产品技术研发、质量控制以及车桩云整体场站的产品部署实现的。
- 极致体验: 包括枪线比较轻、车位较宽等,这都是过去网友们对理想场站的好评点。同时理想的智能运营也是基于整体思考搭建实现,部署了足够多足够大的平台储备,配备了智能的算力单元。整个场站会和车辆一样进行持续的 OTA 升级。
基于当下已经构建好的超充站产品力优势,接下来理想也会迈大步子接着走,最终目标当然还是智能电动车大规模替代燃油车,但在这之前,目光可及的「小目标」是:
- 今年超充站会实现 70% 的国家高速里程覆盖率, 希望明年能够做到 90%。 目前理想已经完全贯通 9 条高速线路,明年将实现全国 36 条国家级高速主干线全部打通。同时,去年已经联通了京津冀、大湾区、长三角和成渝四大经济带,今年将扩展到 10 个经济带,明年将 19 个中国的经济带全部覆盖。
- 旅游线路也会铺开。在 318 珠峰站落成后, 明年理想会给用户带来更多的旅游线路,加大核心 5A 景区的覆盖力度。
- 城市方面, 理想核心目标是实现更高的“覆盖”,首先实现一、二、三线城市覆盖,覆盖的定义是 3 公里半径,也就是用户 10 分钟之内就能够找到理想的超充站。 同时对于理想的中心店,城市内的热门景点也会实现全面覆盖。
三、超充站也会打盈利战,但短期不打算赚「小钱」
在两个小时的对话中,总是得有一些一针见血的问题来让大家醒神。
比如有人就问了,理想超充站的布局很猛,但是单站成本是多少,什么时候才能开始赚钱盈利?
在「坦白局」,孙广敏也开诚布公地作出了回复。
他提到:充电场站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更大的成本是在后期需要系统化的运维运营。狭义的建设成本方面,建设成本部分主要分成三部分-设备成本,低压工程建设成本,以及场站进行高压扩容、增容的高压成本。从建设成本而言,如果需要建设高压场站我们的成本控制在 100 万人民币左右。
从盈利性角度来看,长期而言超充站是一个盈利性比较好的项目,但是在短期内目前还是一个投资项目,更多时候我们要做好基本功,不仅是场站的部署,还包括了车桩云和整体系统的部署,它决定了这个项目盈利的上限,这是我们对盈利的思考,当下依然处于投入期。
言外之意来说,理想目前并不打算通过收取用户充电的那些费用作为自己的赢利点。
孙广敏还表示:从终局角度思考关于盈利,我们认为中国新能源汽车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对于纯电车型高压超充的技术路线也是确定的。
这也意味着, 接下来会有几千万甚至上亿的电动车有补能需求。所以,我们认为从需求角度来看,盈利是非常确定的。接下来是供给层面,作为一个充电的基础设施,从成本角度来看,最后大家都会在一个比较合理的区间波动。所以, 盈利能力要看它的产能上限和效率上限,效率包括面向用户的服务能力。我们进行了一些最小闭环验证,能看到超充站的产能上限是比较高的。
关于如何验证一个超充站是否跑通,孙广敏表示:从场站经营角度来看,我们关注日均充电量,不同场站都会有一个盈亏平衡点,量越来越大就更加能实现盈利,所以我们核心关注每个场站日均充电量能否达到对应的盈亏平衡点。
对于场站本身的选址就会存在流量高低的差异,比如说高速场站具有潮汐性,暑假期间的高速流量会比其他月份高一些,我们核心通过日均充电量的指标去监控,我们发现当下流量好的场站以及流量高峰期已经超预期地达成了验证目标。
因此,对比孙广敏来说,建设 2000 座换电站不是“唯一的 KPI”。在接下来用户补能需求量越来越大的情况下, 除了建站数量外,理想还需要做到小于 0.5% 的充电失败率,还有单枪日均充电量和用户满意度。
在质量运营层面,主要是安全生产,一、二级事故率目标为 0。只有做到这些,才能让理想超充站有更高的“翻台率”。
总之,理想的千站落成,让理想不论是纯电还是未来的增程产品都能更好地成为移动的家。毕竟只有随处无忧、没有补能焦虑的第三空间,才更像能被称为家的避风港。
理想的第 1000 座站建在了珠峰脚下,也代表着理想的补能战略正式开启攀爬「补能珠峰」。对于当下国内已经超千万台的充电桩来说,虽然理想坚定地走超充补能策划,且已涉猎了 5/4/2C,但仍然需要更高的纯电用户声量和翻台率。接下来理想这位攀登者的步伐会是如何,就让我们从明年 i 系列纯电产品以及明年的建设速度初见端倪。
但不论如何,我们应该敬佩每一个敢于勇攀高峰的人。
最后,为大家奉上与理想汽车充电网络副总裁孙广敏、理想汽车整车电动产品负责人唐华寅的专访实录(已做删改整理)。
专访实录:
Q:理想汽车超充站接下来是否会继续加速部署,是否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比如每年一定要部署多少个充电站?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我们会实施哪些措施?
孙广敏: 关于加速拓站,在理想内部有标准的互锁方式,在建站规划上我们会和销售团队和产品团队进行互锁,主要是从用户使用角度出发。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希望电动车能够大规模替代燃油车,让用户的充电体验像加油一样方便。基于这样的核心目标, 我们会配合产品和销售的节奏,对充电场站进行提前部署。 这与行业内其他厂商一边卖车一边建站的策略有所区别。
在超充方面,理想汽车是后来者,基于高压超充技术对于行业发展的助力, 我们提前进行了大规模的部署,确保用户在买车的当天就能享受到比较完整的理想汽车的超充补能服务。
在提前部署的策略下,我们这几年每年的建设目标都会比前一年更高,这也是基于我们对于行业发展预期和理想汽车销售预期的判断,让我们更加坚定的去加大投资。从投资能力和盈利能力来看,超充站不是短期内就可以分出胜负的业务板块。 理想汽车整体的经营比较稳健,有比较健康的现金储备能够支持我们进行长期投入,同时我们对于成本和盈利性都会做整体的思考,进行闭环验证。 包括每个季度的优化提升表现也会增加我们的信心,用更大的投资规模开展这场战役。
Q:在燃油车时代,油企的集中度远远大于车企,在电动车时代,您认为未来车企跟网络会是什么样的格局,是比较分散还是比较集中?如果比较集中的话,是国有资产占比较大还是理想这样的民营充电桩占比更大,或者是会更多采取三方合作方式?
孙广敏: 我们从终局来看,这个行业的特点是补能的基础设施支撑新能源电动车销售和用户使用,基于此目前行业主要有两个门槛。
第一个是大规模基础设施的部署能力,大家能够看到目前行业内的部署分散度是比较高的,甚至有一些区域性,所以全国性的大规模部署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第二个门槛是基于大规模基础设施部署的高效运营。因为用户充电场景是高频且细碎的,为了提升整体的运营运维效率,需要有非常强的基于车桩云的整体思考,基于整体智能系统面向用户的服务能力。一个是供给侧的门槛,一个是管理需求侧的门槛,这两个门槛一定要迈过。
目前行业内大家都在进行超充站的布局, 在全国性,尤其是长周期、大规模部署基础设施的维度,国企更具有优势,包括土地资源、电力资源、投资能力等,这其中包括了中石化、中石油以及高速公路管理主体公司,像首钢、首程这样的大型国企。
而理想汽车在这方面做了两个选择,我们要自己投入,包括产品验证、用户服务验证和财务模型验证,同时我们也会和国企合作伙伴进行深入合作。
在高效高质的提供用户服务方面,这是理想汽车的优势。作为车企,我们面向用户服务不仅仅是充电站,也会关注到从用户车机开始的整体充电导航,能源管理规划,我们在这些方面具有天然的闭环思考优势,能够进行全局性的思考 。
所以在这方面我们会持续投入,加强用户服务体验,通过研发技术能力,智能化系统持续提升运营运维效率,最终跨越两个门槛。
唐华寅: 这个问题从“供”和“需”两个维度来看。从“需”的角度,现在随着新能源发展,新能源用户对于充电设施有大量的需求,无论未来是集中还是散点式分布,只要有用户需求我们就会高效跟进。
从“供”的角度,前面提到了盈利能力,从长远来看,当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提升之后,整体的商业模式是能够跑通的,能够实现高效的闭环,即使在现有的保有量情况下,在一些场站的部分时间段内也能够跑通小闭环,侧面证明这个商业模式的可行性。
我们要满足“供”和“需”两方面的需求,在铺设的过程中,结合理想汽车自身高效决策和高效运营的优势,加之在合适的场景下和加盟商、运营方以及国家各方以合适的方式合作,高效满足“供”和“需”需求,最后就能够跑通。
Q:内部是否测算过补能布局完善后会对纯电产品的销量带来的多大的贡献?
唐华寅: 无论是自营还是合作建站,明年的目标还会持续提升,包括加速度也会进一步提升。
这样已经能够覆盖城市、高速以及旅游路线的常规场景。如果我们再向外扩展,在理想汽车的千座超充站之外,今年6-7月陆续上线的优选超充产品,已经能够把行业内已有的很多200千瓦以上的快充、超充场站位置囊括进来。
现在全国已经有大概十万座的三方公共充电场站,这其中包含很多高质量的场站,同时随着行业发展,新能源车的普及率提升,第三方会在建站和运营方面大力投入。这是一个很宝贵的资源,它能够通过国标标准高效的适配超充,这是非常高效的行业资源整合。
无论是自建充电场站的车企,还是第三方运营,如果能够共享资源,这个雪球会越滚越大,形成指数级增长。就像我们做增程车型一样,通过理想 ONE 带动增程行业的发展, 我们希望超充也能走类似的路,我们自己投入大量的资源建设,也有大量的车企和供应商也在计划向这个方向投入,这能够逐步形成非常健康的模式带动超充行业的发展 。
Q:对于理想车主而言,我们怎样平衡理想车主和其他品牌车主在充电过程中的关系?
唐华寅: 这和两个话题相关,一个是关于国庆或者高峰期车主充电抱怨,另一个是理想车主在 4C 桩充电没有 5C 桩快。
首先,针对十一期间的车主充电反馈,我们做了一些分析。十一期间我们推出理想车主免费充电的服务政策,所以有些车主会带着价格更便宜的预期去充电,当发现要排队之后会不符合预期感受。
刚才提到十一期间理想车主到理想超充站充电的比例有所提升,这也和大家对于这项服务政策的预期相关,后面我们也会推出一些针对节假日等特殊时间段的运营措施和手段,会持续不断迭代。
此外,我们会持续改善和优化日常充电站的占位问题,我们会通过几个维度的手段来解决:
- 场站:我们在 增加布置地锁的占比 ,有些车位没有地锁会很容易被占位。同时我们也发现部分占位的车辆会在两个地锁之间占位,也就是横跨两个车位,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会增加限位杆。
- 整体功能:我们已经上线了通过车机操作降地锁的功能,包括车机屏幕以及语音操作,以及当车辆靠近理想场站时会自动弹出降地锁的通知。伴随功能上线, 未来理想车主才能够降5C超充车位的地锁 。因为之前没有相应的策略,导致部分燃油车主即使不充电也可以扫码降地锁占位。关于这种情况,我们会通过整体功能升级解决。
- 运营:提升整体运营效率,包括针对 重点场站安排线下值守,尤其在节假日等特殊时间段 重点加强。
- 机制:我们 可能会加收占位费 ,同时如果出现多次扫码降地锁但并不充电的情况会 增加黑名单机制 。
- 智能化:我们不可能持续通过大量的人力解决这个问题,刚刚提到每个场站后面都安装了摄像头,我们会通过 摄像头智能识别提醒,包括自动打电话挪车等 相关手段都会陆续上线。
Q:光储充一体化是一个新的业态,理想会不会也在考虑当中?
唐华寅: 现在有一些试点,我们也会持续的去关注以及也有一些合作的伙伴,这个事肯定不会是我们单方面能够推动的,肯定是整个行业共创的活动。
孙广敏: 储能、光伏是有提升产能效率的潜力大,所以我们对这方面的技术积累一直在做。不单单是储能,背后还有能源管理网络。
从基础设施来说,第一方面我们整体要看储能领域国家、行业的标准,这方面今天还有一些没有特别明确的地方。尤其对整个质量安全方面,我们会非常看重,一定要确保场站充电的安全。
第二个,从今天整个场站负载效率来说,储能可以给场站更大功率的供给。今天我们的 5C 桩,我们看到 MEGA 车主的订单都是小于 13 分钟,平常的时候两天一单,在国庆期间不到一天一单,也就是说一天 24 小时用了不到 10 分钟。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整个产能的上限很高或者效率很高。即使 5C 的桩负载增加 10 倍,也就是 24 小时里面用了一个半小时。 另外一点,5C 的用户是敢排队的,因为充电的时候人在车里不会走,10 分钟前面车就充完了。
我们在城市里面看到过去公共快充用户不敢排队,因为车里面没有人,排队不知道要等多少时间。所以从用户体验来说,更多还是先布局,商业角度来说先把模型研究出来。 储能在充电需求量起来之后是一个好的提升场站效率、盈利能力的产品。我们也会以合作模式跟全行业最好的储能专业的合作伙伴来合作,把用户服务好。
Q:目前超充场站只有一个 5C 超充桩,未来纯电产品销量超过增程产品后,5C 超充桩是否还够用?
孙广敏: 首先一定是够用的,我们非常有信心。从 5C 桩的负载率来看,目前一单是 12 分钟,未来如果 50 倍的使用需求,一天一根桩大概会有 5-6 小时的使用时间, 对于桩的负载压力并不强。
但是,如果大家都选择在同一时间充电就会导致您提到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会采用两个措施来解决。 首先,目前大家看到一个场站内只有一根 5C 超充桩,这是标准模型,我们现在一些高速上已经开始布局八桩站、十二桩站甚至十六桩站,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场站本身的模型扩展能力是没有问题的。
我们可以单主机多带枪线,并且我们预留了足够的电力资源以便于后续加量 ,这些都可以通过行业内的一些技术手段解决。
同时,我们在城市内如北上广深进行了场站加密,这也意味着三公里半径内可能不止一个站 ,如果发生用户排队情况,我们进一步加密到 5 个站,或者我们继续投入建设 8 桩站,12 桩站等。我们发现了用户需求,就会开始着手运营,我们并不是一次性投入建完就结束了,而是持续根据用户充电时长、等待时长、充电失败率等等去持续优化运营。
其次是规范秩序,给用户更好的充电规划。目前行业内充电依然处于无序状态,当车、桩、云系统整合后一定会归于秩序化。我们的秩序管理不仅仅是场站自身的管理,而是我们对用户群体的充电习惯进行引导,这些都会进一步提升用户充电满意度和场站运营效率。
唐广寅: 另外大家近期可能也关注到了我们新上线的 4C 桩,上线之后我们现在有几个不同的产品组合,目前最多是 5C+2C 的组合线以及纯 2C 线。
这两条线的存量场站,我们目前没有计划去把 2C 桩换成 4C 产品。但目前对于原先的纯 2C 这条产品路线。我们已经开始逐步进行切换,也就是说到今年年底,不会再有新上线的纯 2C 站了,只会有新增的纯 4C 场站 。而针对 5C+2C 的产品线,我们计划从明年初开始到明年中旬完成切换,也就是说到明年中旬,所有新 5C 站里面不会再搭配 2C 桩了,都会是 5C+4C 的产品组合。
Q:在推进 2000 站的过程中最难的事情是什么?
孙广敏: 整个过程都很难,每当解决一个问你题之后都会发现有新的问题出现,目前我们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在短周期内大规模部署高质量的充电站,我们并没有很快的开始执行,回归到理想的公司特质,我们在做一件事之前要有一个全局性的思考,需要从用户角度和商业角度进行分析。
在初期面临的挑战是 说服合作伙伴,说服他们投入一个在两年之内不赚钱的项目 ,在这个阶段我们找到了行业内和我们有同样战略认知的合作伙伴,大家在达成战略合作之后会走得更稳和更远,合作体量会越来越大。
第二个阶段的难点是团队的压力,我们需要快速 提升团队的能力、产能的能力,加速全国布局 。 第三阶段是在场站开建之后,我们面临了工程验收的挑战, 有些情况尽管根据行业里的标准要求已经达标了,但是我们认为不能验收,所以我们要进行逐条整改 ,持续了很长的时间。最后场站上线后,连我们的合作伙伴去场站都会说“你们家的场站和别人家的不一样”。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让合作伙伴也理解了为什么我们要去做一些比较难的事情,他们会更加理解我们对于用户体验的追求,更加理解产品。
到了今年下半年,我们面临的挑战更多的是如何大规模提升我们的建站速度,一个月做 50 个站和一个月做 200 个站完全不一样的难度 ,包括后端工程的供应商资源,在产能提升之后整个链条都需要重新拉通,这个大规模提速的阶段是从今年 3-4 月开始到 10 月份,一共六个月的时间,我们的时间周期压缩的很紧。
随着我们的业务推进,我们的信心也是在逐步加强的,而且理想公司的两个核心特质也在帮助我们业务的推进。
第一个是对于战略的聚焦 ,2020 年底我们开始思考做纯电,我们就一直在研究超充技术,大家回看我们之前的一些想法,实际上我们就是沿着这个方向仔细的思考,所以最后的战略成功概率会高,其实有时候就是逼着自己,一定要把很多终局问题尽量思考的很全面,在过程中还要不断的迭代,但是依然要保有自己的边界。
今天来看, 在充电业务我们并没有进行很多周边的延展,依然聚焦于充电本身 ,我们还是会沿着这条路继续努力。第二个是我们做事情的出发点都是用户价值和经营效率。
所以对于充电业务,我们 并不是尽快上线 2000 个站就能完成KPI,我们更多的要去考虑如何选址,把站建设好,运营好运维好,从用户的视角出发,让我们自己的工作更踏实 ,因为我们知道这是用户需要,如果有偏差就及时调整。
关于经营模型,很多人关心盈利的问题,但实际上我们自己并不担心,因为整体模型已经跑通,只是调节的问题,盈利或早或晚都是一个可控状态。我认为解决战略的聚焦,从运营角度关注用户,关注经营会持续帮助我们推进充电业务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