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站推荐
- 全站置顶
- 撤销首页推荐
- 社区推荐
-
置顶推荐
- 6小时
- 12小时
- 24小时
- 3天
- 一周
- 长期
- 设为精华
- 热门推荐
- 撤销审核
- 进小黑屋
- 生成议题
大众集团的一小步,未来电气化布局的一大步。
6 月 26 日,大众汽车集团宣布,计划向美国初创电动车公司 Rivian Automotive 投资高达 50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363 亿元),共同成立合资企业,共享并致力开发下一代电动汽车架构与软件技术。
毫无疑问,小鹏相似的剧情再度上演,大众再次大手一挥,表示:我喜欢你..的技术。
但反过来以普通人来看,大众这到底是对于电气化未来的焦虑?还是远见卓识的战略眼光?
大众的「月亮与六便士」
众所周知,大众转型电动智能化的野心人尽皆知,也是最早开始转型的大集团之一。
最早的大众就曾定下宏伟目标:2025 年,超越特斯拉,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动车企。
电气化架构没有?智能化软硬件没有?自己造,全栈自研,自主开发......
用大众集团前 CEO 赫伯特·迪斯(Herbert Diess)的话来说,为了实现最佳性能,「汽车的软件和硬件必须出自同一只手」 。
但理想很美好, 现实很残酷。
以 ID. 系列最早的 ID.3 说起,作为大众 MEB 平台首款量产车,它肩负了大众集团当时对标特斯拉 Model 3的期待。
但在 2019 年年末正准备开始交付之际(海外),软件发生了暴雷。严重的软件 Bug 让一部部 ID.3 刚下产线便沦为“废铁”。
大众对于此事件的说法是:“由于基础架构开发的过于仓促,系统部件之间往往相互不理解、出现错误。”
即使早在 2019 年 6 月,CARIAD 的前身:大众的软件事业部 Car.Software 就宣布成立,但依旧无法短时间解决 ID.3 软件暴雷的问题。
根据当时大众「救火」行动的业内人士表示:「最初,大众招聘的主要是纯软件研发背景的人才,这些人拥有整车厂和 Tier 1 的工作背景,但对系统架构、硬件等没有的深刻理解。」
简单来说就是自家团队的软件研发能力不足。
之后,为了补上短板,软件事业部 Car.Software 独立出来更名为 CARIAD,预算也增至 270 亿欧元(约合人民币 2101 亿元) 。
然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CARIAD 进展仍不及预期。
也是由于 CARIAD 研发进度落后于计划,导致保时捷 Macan EV、奥迪 Q6 e-tron 一系列新车从 2023 年延期到 2024 年发布。
不得不说,大众朝着电动智能化方向的铁血改革,被另一种「激进」所打败。
「松手」早已端倪
随着奥博穆 (Oliver Blume) 上台后,并没有更改迪斯在大众确认的大致方向,但调整了其策略::从强调自研,转向与优秀的软件公司合作。
「我们不希望、也没有能力完全自己进行 (软件) 研发,我们需要合作伙伴。」
事实上,大众「松手」全栈自研早已初现端倪。
2022 年 1 月,大众旗下的软件子公司 CARIAD 就与汽车供应商博世在智驾方面达成技术联盟,共同开发 L2 级智驾方案。
随后在 2022 年年底,宣布与国内智驾独角兽企业地平线达成合作,成立一家合资企业,并持有 60% 的股份。子公司 CARIAD 也携手地平线共同开发智驾解决方案。
这一系列的布局,也让大众的焦虑得到了缓和。
之后的事情,大家都清楚了......
2023 年,大众汽车集团宣布向小鹏汽车增资约 7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50.8 亿元),将收购小鹏约 4.99% 股权,并且双方就战略技术合作签订框架协议。
根据协议显示,小鹏汽车和大众集团将基于各自核心竞争力达成战略合作,基于小鹏 G9 的平台共同开发两款 B 级电动汽车,以大众汽车品牌在中国市场销售,首款车型预计将于 2026 年开始投产。
在此次合作当中,大众表面上有着两层含义:一当然就是通过小鹏拥有的核心技术来拟补大众在平台、软件等方面上的短板,进一步推进对于中国市场的份额;
二也许是试图利用这次投资行为深度试探中国新能源车的生产逻辑并触及技术协作,为「车企」与「车企」的全新合作模式进行尝试。
这对于双方来说也是共赢的局面,大众获得技术,小鹏获得现金流以及曝光,各有所需。
在往细看,其实还能看到大众对于战略以及高层的改变。
大集团涉及到合作、投资、重大采购等提案都需要监事会和管理董事会的同意才能做出决策。而此次大众和小鹏之间的合作只用了 8 个月就敲定下来,显然大众慢慢适应了如今快节奏的激烈竞争环境当中。
反过来再看,赫伯特·迪斯说的:「汽车的软件和硬件必须出自同一只手」 。
只是,这只手未必需要「长在」大众自己身上。
多点开花需多条「路」
美国作为全球第二大市场,大众想要继续成为电动化时期的全球大品牌,美国市场必然是绕不开的。
只不过,大众美国的市场份额以及销量并未像中国市场一样位居前位。
根据 Cleantechnica 发布的数据来看,2023 年美国汽车市场最畅销品牌排行榜当中,大众连前十位都没进去。
而在新能源市场当中,根据 Kelly Blue Book 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 年美国电动汽车销量达到 120 万辆。其中,特斯拉销量为 65.4 万辆,市场占有率超过了 50%,几乎是垄断的存在。
不过,美国的电动汽车市场处于强劲增长的时期,其 2023 年电动汽车销量占总汽车市场的 7.6%,相比 2022 年的 5.9% 有显著增长。
在面对这样的仍保持增长的市场,谁不想分一杯羹,在早期多占据点市场份额呢。
因此,相似的剧情在美国再度上演,大众向美国初创电动车公司 Rivian Automotive 投资高达 50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363 亿元),共同成立合资企业,并共同推出全新车型。
大众汽车集团 CEO 奥博穆(Oliver Blume)在一份声明中也表示:“通过合作,我们将以更快的速度和更低的成本为我们的汽车提供最佳解决方案。我们正在加强我们的技术实力和竞争力。”
显然,跟小鹏的合作非常相似,补短板,创双赢。
大众需要的是技术以及在美国市场当中的突破口,而 Rivian 则需求在巨额亏损当中及时“补血”。
但话虽如此,美国市场的生存环境相比中国来说,只会更加不友好。因为有特斯拉这样“土皇帝”的存在,大树底下寸草不生。美国电动汽车市场几乎都被特斯拉给垄断,并不像中国一样百花齐放。
因此,问大众和 Rivian 的合作到底如何?我认为在短时间内还难以见到成效......
再回头看看大众的一系列操作,在取长补短的道路当中,大众选择了“多条腿走路”的策略,除了寄希望于自家 CARIAD 的成长,也选择了与多家企业展开合作。
在能够快速落地产品的同时,也在背后养精蓄锐。
结语
在传统的游戏规则之下,车企们可以通过核心的发动机、底盘等技术来定义市场以及走向。 但如今,游戏规则即将发生变化,传统强豪门、新势力们以及各级供应商都将共同坐在一个圆桌,每个玩家都在各自的领域有着特长。 而想要继续扎根市场,拥有话语权,显然仅靠自身的特长,已经难以说服消费者,还需要补齐自身的短板。 今后的市场,可能是残酷的,可能也是共赢的,在时代变革的激流里也必须做出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