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距离第一期的智能座舱大横评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对于智能座舱,相信大家想看的车型还有很多。在第二期座舱大横评上线前,我们也首次将智能座舱的 GAMP 评级体系引入到单车的座舱测试中。而首次进入我们单车测试的车型便是:哪吒 GT。

- 智能座舱 GAMP 评级体系
这里重点介绍这次新的评价体系,此次的智能座舱大横评我们依旧沿用此前 LCC 大横评中的“ GAMP 评级体系”。这套体系参考了中保研碰撞测试评级,G A M P 四个字母代表 4 个不同等级,可以简单把它理解为优秀、良好、中等、差。 在不同的项目里面我们会有针对这四个等级的不同描述。

熟悉新出行的朋友都知道,新出行的所有评测从来不打分,所以的测试体系也不是以分数的形式呈现,具体原因过去也说过很多遍。主要是一个测试内容涉及多个项目,不同用户对不同项目的关注权重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
过去我们的想法很简单,只是呈现客观结果,但这对于用户来说阅读体验并不好,需要用户每一次每一句都从头到尾看完,而且往往最终也难以有个直观的结论。
这次引入 GMAP 评级体系则可以更直观的呈现出不同的结果。首先 GAMP 它评价的是一个等级,不是一个具体的分数,它是一个能力体验上的评价。
它也不像评分方式需要所有车同场对比测试后才可以给出对应的分数。在 GAMP 评级体系里,不同车型在不同时间做的测试都可以放到统一的 GAMP 评级体系里。
- 测试车型
本次我们单车的座舱测试选手为哪吒 GT ,作为一台两门轿跑车型,其在智能座舱上也不甘落于下风。
在智能座舱的硬件上,哪吒 GT 依旧和哪吒 S 相同,采用了高通骁龙 8155 芯片。屏幕也是同样的 17.3 英寸的大竖屏,分辨率达到了 2.5k。

一、车机交互
智能座舱评价体系的第一个重点就是在于车机的交互层面,而车机交互这一个大部分又分为 基础操作的易用性、交互流畅度、触控流畅度、感知流畅度 等小项。
1、基础操作的易用性

在进入车辆座舱智能化时代之后,越来越多甚至是全部的车辆操作都要在车机屏幕中完成,所以车机屏幕的功能操作对于乘客愈发重要。

哪吒 GT 在基础操作的易用性上继承了哪吒 S 的有点,虽说是竖屏的布局,但整体的车机操作却十分“新能源”化,车辆设置、应用操作都简洁明了。
2、视觉交互
首先是视觉上的交互,在这个细分项目上,我们通过驾驶员的主观视觉感受,设置了三个区域,大家在下图中也能明确的看到, 中央的小圈是我们视觉上的核心交互区域 ,这个区域主要集成了我们车辆最为核心的信息。
往外的 第二圈则是高效视觉区域 ,这个区域在包含核心区的同时,还可以查看中控屏幕的部分信息。
最外圈的则是视觉的基础区域 ,在这个区域中我们可以操作更多的娱乐应用,例如音乐、视频等等。在这个区域中,大部分视角都是需要驾驶员偏转头部去实现的,在行驶中不太常用。

由于哪吒 GT 采用的是大竖屏的造型,所以在视觉交互上会稍稍逊色于我们熟悉的横屏布局,在屏幕下方的信息需要驾驶员低头才能获取,在车辆行驶状态下的视觉体验交互较差。

3、交互流畅度
这个部分大家可能都深有体会,交互上的流畅度又分为 触控流畅度、以及感知流畅度,我们将从这两方面去评价一台车的交互流畅度。
- 触控流畅度
首先是车机的触控流畅度,我认为这一点是最影响车机整体流畅度的项目。在这方面,我们结合了地图拖拽、功能切换以及上下翻页这几项我们常用的触控交互 。
除去硬件所带来的处理性能以外,影响流畅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刷新率,刷新率越高也意味着更为流畅,在交互上我们肉眼看到的其实是把多帧离散画面做叠加,帧数越多意味着帧和帧之间的间隔越小,看起来就更为流畅。
从慢放来看,哪吒 GT 的屏幕刷新率相较于优秀车型还是会有些区别的,在导航界面拖动时会出现拖影,但在日常的使用中还是十分流畅的,这个问题不是特别严重。
- 感知流畅度
在感知流畅度上, 不同于以往我们所测试的项目,是基于人的主观去给出的判断,每个人对于每台车的表现与喜好或许都有不同。
哪吒 GT 虽说采用了竖屏造型, 但除去观影上会有些限制以外,竖屏的造型并不会太影响车机的交互性。

在车辆设置界面,由于下方的卡片是无法收起的,所以打开界面显示的屏占比会受到影响,并且车辆界面没有字体大小梯度,会显得排版较为杂乱,优点是重点功能都做了方块颜色标记。
二、交互逻辑
1、车机主页布局

车机主页的布局方式,是车机交互逻辑中的重要一环。我们将从整体简洁度、易用性、可编辑范围、逻辑性这几个细节出发,去看看哪吒 GT 表现如何。

哪吒 GT 采用了地图底层的主页设计,并且在下方搭配了卡片式的设计,分别是导航、空调、音频。遗憾的是三个卡片无法进行自定设置,车机主页没有可编辑的项目。

2、模拟指令实测
我们通过实际的操作效率测试去向大家直观的表明,以静态与动态两种类型的指令,去模拟熟悉与不熟悉使用者之间的差距。
经过第一次座舱大横评,我们对模拟指令测试环节进行优化,动/静态指令合并起来连续执行,不再分开测试。

在模拟静态指令中,我们设置了导航去公司、调节空调、调节动能回收、连接蓝牙以及调节氛围灯 5 条常用指令。
而动态指令主要是导航静音、切换蓝牙播放源、调节运动模式、打开座椅加热、打开雾灯这五项我们在开车状态下的常用指令。
最终,哪吒 GT 的熟悉者操作完指令用时 46.72 秒,不熟悉者操作完指令用时 1 分 05 秒。
三、语音
在语音方面,我们在分别要测试车辆的 响应方式、响应时间、使用边界 三种形式。

1、语音响应方式
首先是车辆语音助手的响应方式,在我们此前的测试中,分别有 唤醒词 + 指令识别、先唤醒词再识别指令、免唤醒 这三种情况。
而哪吒 GT 只能先呼叫语音助手再发出相应的指令,也就是先唤醒词再识别指令。
加载中
2、响应时间
在响应时间上,我们分别测试语音助手的相应时间,以及对于指令执行的相应时间。三次数据分别如下:
- 语音助手反应时间:0.93s、1.05s、0.88s
- 语音助手执行时间:1.21s、1.80s、1.55s
3、语音指令识别

在指令识别上,我们也设置了连续指令识别、并行指令识别、可见即可说、多音区识别以及针对语意理解的模糊指令识别 。
我们通过连续说出多条指令来看看系统的识别率以及识别到执行的时间,哪吒 GT 的表现为 21.46 秒,与第一期中的问界 M7 表现相当。
与多指令功识别不同,并行指令是在不考虑系统能够识别的前提下连续说出多条指令,但哪吒 GT 在这个项目上无法进行识别,只能识别单独指令。
可见即可说方面,哪吒 GT 的表现是相当出色的。可实现全场景可见即可说,除去常规的车辆设置界面的可见即可说以外,在应用内也可实现深度的可见即可说。
加载中
4、语音使用范围
在基础的多音区识别以及抗干扰方面上,哪吒 GT 自然是可以轻松通过的,虽说是一台四座车型,但音区只作了主副驾驶的音区识别。
上下文的理解也是没有压力的, 例如,主驾驶发出打开座椅通风指令,副驾再次唤醒语音发布“我也要”指令,哪吒 GT 是可以理解并执行指令的。
并且哪吒 GT 可实现主副驾同时对话,在互相干扰的情况也能针对独立的座椅位置识别独立音区,同时发出指令 。

- 模糊指令

在基础模糊指令上,例如“ 我想听首放松的音乐、我有点冷、我有点饿、前方路况怎样等 ”,哪吒 GT 都能很好的去执行。更加进阶的指令少数也可以执行,例如“车窗打开一点”等等。
加载中
四、应用
1、地库导航

导航测试环节,我们也根据第一期座舱大横评的最终结果进行了优化,表现趋同的隧道以及高架纠错场景不在进行测试,主要针对于车辆在出地库的导航纠正表现。
驶出地库的场景,在日常中相信大部分用户都会遇到驶出地库后导航定位以及路线不准确的现象,容易走错路。 所以这次我们将哪吒 GT 停在地下 -3 层中,同步导航到同一个目的地。
加载中
哪吒 GT 的初始车辆定位是准确的,但初始的路线规划不是很准确, 在地库中的车头朝向一直都是准确的,后续即将驶出地库时路线也及时规划,并且没有出现地图延时更新以及定位不准的问题。
2、视频

首先是重中之重的视屏应用数量,哪吒 GT 目前的视频应用仅有一个腾讯视频,数量上不占优势。腾讯视频的 UI 也根据哪吒 GT 中控的竖屏造型作了适配,操作起来比较方便。

清晰度方面,最高可支持 1080p 清晰度,较为常规,和此前部分具备 HDR 以及 4K 选项车型相比不占优势。

此外,竖屏布局的车型的劣势就是播放视频时屏占比较低,并且哪吒 GT 在播放视频时,上方的白色状态栏与下方的卡片无法隐藏,比较影响观影的沉浸感。

但哪吒 GT 的屏幕素质还是可圈可点的,色彩、清晰度都是很不错的,我们还与同样拍摄了相同素材的腾势 D9 进行了对比,两者表现是很相近的。
加载中
3、音乐

在音乐应用数量上,哪吒 GT 也比较匮乏,仅有一个腾讯爱趣听,希望官方后续在 app 的适配上继续优化。

值得一提的是,不论是看视频还是打开其他的应用,下方的三个卡片都是不会隐藏的,这个后续也可优化,我个人认为在打开应用时仅保留下方的 dock 栏即可。

此外,音乐相关的应用还有一个雷石 KTV 应用,但由于哪吒 GT 并没有随车附赠麦克风,需要用户去单独购买。
4、拓展性

在拓展性上,首先哪吒 GT 支持多大 8 种的情景模式,可根据用户需求一件调节车辆设置。

应用市场是没有配备的,这也是 app 适配数量少所导致的,用户想使用更多应用智能等待哪吒官方的 OTA 升级。

此外,在拓展性上,哪吒 GT 还带来了快游,可以连接手柄通过云端的方式游玩各种主流游戏,这一点要给个好评。

车外互联方面自然不用多说,手机 APP 车控对于现在的新车型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和市面上的大部分车型相同。
五、哪吒 GT 智能座舱 GAMP 评级表

结语
总的来说,哪吒 GT 的智能座舱表现还是较为中庸的,长板突出,短板也是存在的,还有继续优化的空间。大家还有哪些想看的车型,也可在评论留言,智能座舱 GAMP 单车测评,后续还会有更多选手加入进来。